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04-29程晓曼
程晓曼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出了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应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几点建议。
[关键字]产学研合作教育 模式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052-02
一、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一)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许多高校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的研究就得到了企业的支持,使大学的教育者开始着手探索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所设专业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签订合作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学生实践,企业提供劳动岗位,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岗位,安全操作,共同评定学生成绩。这就是著名的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模式。它主张在工程、建筑、设计等应用学科中开展合作教育和学生在一个稳定的相关公司中开展实践,强调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未来的就业及专业定向。在美国的教育发展史上,辛辛那提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优点显而易见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其缺点是把合作教育限制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美国的另一种著名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定期转换,不仅可以掌握社会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安提亚克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把合作教育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展开,被看成是培养全人的最有效的方式。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合作紧密、内容广泛、稳定持久、经费充足、应用性强为特点。
(二)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高居欧洲乃至世界领先地位,统一后的德国已成为欧洲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推行。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分层进行的,起源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育”,堪称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它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和学科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基本构架与运行方式为具有显著“双元”特征。教育主体的“双元制”,即学生分别在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学校和企业接受教育。教育内容的“双结合”,即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学校教学遵守文教部的教学大纲,企业培训按政府颁发的培训条例进行。教育评价的“双标准”,即学生考试由包括企业实训教师、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目前在德国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可申请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受过这种教育后,还可以再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正是这种学校与企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最佳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促进德国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作用。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其严格而著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渐被“教育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所取代,在政府的积极参与倡导下,建立起了以“市场”为中心模式的产学研合作计划和实施“顾问合作制”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高校的学科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以科研带动教育与生产,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许多高校要求教师担任行业或企业顾问,企业也特别重视顾问教授提出的建议,随时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向顾问教授传输与开放。与其他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德国的更加强调长期合作和社会效率与管理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形成了该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有内涵。
(三)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始于二战后,是在政府鼓励下通过加强国立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的。经过多年的探索,日本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在日本被称为“产学官”合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日本产学研合作由官方主导的实质与特征。早在1960年日本政府日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就提出“要特别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1996年、1997年日本分别制订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和推出一系列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目前,日本通过政府制定法令、法规,实行各项制度使企业、学校、政府紧密地联合起来,效果显著。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化。迄今为止,建立了大学与企业开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已有52所国立大学相继设立了“共同研究中心”,与企业开展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研究生由大学招收,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进入合作企业,企业提供经费、场所和课题,为企业进行研发,在其毕业后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2)大学科技园。日本的许多大学组建了科学园,它是一种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的高技术密集区。以此为载体既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新的科技人才,又兴办研发平台,开发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这些科学园既促进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又开发了新技术和新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日本强化大学和产业界双方的教育责任,注重制度化和规范化,机制类型非常丰富。
二、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启示
纵观美国、德国、日本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很受高校和企业欢迎、政府和社会支持的教育模式,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普遍趋势。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0多所,占高校总数的90%,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达47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多万人。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成为一直困扰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力资源。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世界各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改进和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
美国、德国和日本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对于组织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如何解决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仅靠高等学校或是仅靠企业还远远不够,因而需要政府从全局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大支持力度。首先,应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上给予政策支持,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实际落实。其次,设立专项资金对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植,设立专门的计划,直接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园、创新中心,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二)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高校应摆脱传统体制的观念束缚,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整合高校的各种社会资源,探索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规范化、内容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
(三)企业应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观美国、德国和日本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尽管其模式各有特色,都体现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当前,企业同高等院校的合作首先想到的科学研究层面,而不太情愿接收高校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担心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降低效益。应激发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让企业发挥其具有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实践条件的优势,参与计划的实施,从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庆丰,薛索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 范晓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分析与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3] 洪艳玲,李志军.国外产学研模式的研究[J].首都教育学报,2011,5(1).
[4] 徐瑾,蔡则祥.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5] 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