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之行所见其公共道德教育及持续

2013-04-29郭俊仓李晓彤

大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持续道德教育德国

郭俊仓 李晓彤

[摘 要]在身临德国参加其教育与管理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了德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了解了该国的道德教育及公共服务,进而感悟到其道德之所以能持续并且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完全靠个人信誉和诚信而运行的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德国 道德教育 持续

[中图分类号] G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042-04

一、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和依赖

在德国,宗教对于道德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远。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它们受宗教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同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基督教在德国的宗教信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德国之声的统计,2007年依然有70%的德国人信仰基督教,[1]如果加上很多生而受洗的人,这一比例会更高。在德国北部以新教为主,在德国南部则以旧教居多,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中是很高的。如果回溯到欧洲中世纪以及近现代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已经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了。

基督教自从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来,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很长时间里,基督教对人民发挥了教化和管理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作为其根本特征。真正的基督徒每天都要进行忏悔和祈祷,这种发自内心的反省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根本的约束作用。虔诚的基督徒不仅对自己所犯的过错和邪念进行忏悔,也对别人所犯的过错进行忏悔。这种宗教虔诚在很大的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从基督教的教义中,信徒之间的互相关爱也是一个特点。有信仰的基督徒之间是兄弟姐妹,在基督教的大家庭内,大家彼此互相帮助、奉献和扶助,这也是德国人们关系和谐的因素之一。

对于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认识。在欧洲古代社会,宗教实际上在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教权高于皇权,对全体国民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约束和引导作用。西欧的发达国家法国直到1904年才废除政教合一的制度。[2]而德国的新教伦理精神对于德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点从马克思·韦伯的论述中可见一斑。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实际上通过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等不同的途径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虽然现代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宗教信仰有所冲突,但传统的宗教影响依然很难消除。在某种意义上,分析欧洲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我们无法割舍宗教的影响。2000多年的宗教史使它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政界和宗教的关系也一直很密切,因为政客们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宗教来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和社会问题也给宗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在2007年德国依然有70%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也就不足为奇了。

宗教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教育人方面,还是在社会引导上,都与道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宗教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宗教信仰把道德作为主要内容,道德把宗教作为其支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正是由于宗教与道德间这种特殊的关系,新加坡虽作为亚洲的小国家,它在汇集世界人种的同时,也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三大教到一些几乎绝迹的小宗教,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踪迹。新加坡政府把宗教信仰看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并认为它是新加坡人的精神意识、社会责任的源泉。[3]在俄罗斯的教育理论实践中,尤其是在普通中小学,越来越多地运用“宗教道德教育”的概念。[4]普京曾说过:“东正教在俄国历史上一直起着特殊作用,它不仅是每个信教者的道德准则,也是全体人民和国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核心。”分析欧洲宗教道德教育会发现,宗教教育所熔铸的民族精神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种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无论是在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以及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人宗教信仰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联邦基本法及各州法律均保护宗教教育的合法性,宗教教育不局限于某单一教派。在德国的公立学校中,宗教教学是学校中的必修课,但对许多非基督教信仰的学生并没有强求,而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伦理学》课程代替宗教教学,德国道德教育中的哲学伦理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德国道德教育途径的一大特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随着生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家庭道德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弹性化,家庭教育的部分教育功能也逐渐被学校所取代。价值定位的任务更多的是依赖家庭与学校的结合来完成。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包括:秩序、清洁、道德与性规范、爱情、情感安全、诚实和忠信等。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学校的众多道德教育目标若没有家庭的配合,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家庭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补充和完善。反过来,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学校这个道德教育理论的现实和具体实践,将是单薄和空虚的。通过学校的群体活动并附以道德教育的理论,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生活道德教育、个人与行为关系、环境意识、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包括多元文化及世界意识的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渗入了对孩子的道德和纪律教育。如老师领着孩子在过马路、逛公园、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中,都会教育孩子要遵守时间、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规章制度、不乱抛弃杂物废物等。这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实际上出于基督徒对于善恶的分辨与自觉遵守。在宗教大环境的影响下,基本的道德教育从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等不同渠道共同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行为。

德国在道德教育方面不仅是共同参与,而且注重道德的能力。如目前在德国比较流行的“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法”,就是通过设计一个半真实的道德困境,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文献[5]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二、宗教和道德铸就的德意志民族的主要特点及展现的社会公共服务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国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和道德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铸就了德意志人的许多民族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公共服务的有序,也构建了完善的道德强化、道德感染、道德持久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使德国的公共道德得以持久和有效。

(一)讲究秩序,守时、守信

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德意志人讲究秩序、守时守信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事无巨细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德国的家庭主妇到商场采购,一般手持一张事先列好的采购清单,按单采购,有条不紊地采购商品。在德国商场乘电梯,上行顾客都是很整齐地站立在右方,左侧既是下行的通道,也是紧急情况的上行借道。

德国的交通标志(无论是空中的,还是地面的)清晰仔细,这是举世公认的。我国的标识与德国的很相近,但它们的标志更人性化。在一些城市的道路上,笔者还看到了专门的自行车道(也标有类似汽车道的上下行、左右转标志),自行车道处于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既方便了自行车,也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和社会活动的规范。在德国的20天时间内,笔者只见过两次短时间的高速路拥堵,对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右转车道堵成长龙,而直行道畅通无阻,尽管距出口还有约1公里的车程,但没有1名司机为争得一分一秒而违章行驶,大家都在拥堵线上静静地等候并缓慢前行。

在德国,几乎看不到交警的身影,但车辆运行很守秩序,没有随意变道的现象。如果十字路口一个方向的车辆出现了拥堵,即使另一个方向信号灯“红变绿”了,司机也不会前行,而是让拥堵尽快消失,从中不难看出司机对维护秩序的强烈责任心。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交警的情况下靠自身的道德水准来实现的。

德国商店、超市的营业时间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一般店员会提前上班,擦拭门窗、整理货物,到点准时开门营业。在开门之前的几分钟,尽管只有三五个市民在等候,但都是排着队等候,开门后大家依次进入,从没有拥挤的现象。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在德国办事需要提前预约,按时赴达,一般不可提前,但可晚到几分钟。如果晚到超过预约时间10分钟,本次预约即行废止,这一点在我们参观大众公司得到了验证(由于路途塞车,我们到厂门口时超过预约时间8分钟,差点误了参观)。

(二)严肃沉稳不尚浮夸,认真负责不求虚名

过去从文献的描述中了解到,德国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而沉重。笔者亲身接触后发现,德国人待人接物虽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津。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笔者在大众发动机公司参观时,工人在生产线上各负其责,专心致志,用他们的话说,该拧一圈的螺钉绝不拧半圈,按操作规程操作毫不含糊。

德国工厂给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人都会在一个班中安排几次工间休息机会。在休息室,工人们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然而一旦倒计时1分钟铃响起,工人们便迅速离开休息间,回到生产线旁等待生产线启动。

德国在道德教育中采取的“道德困境”讨论教育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在教学方法中设计了“正反方”角色,也培养了学生沉着、冷静、负责、协作和配合的精神和意识。学生进入社会,操作自动化生产线,又强化和持续了这种精神,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德国人关注企业的荣誉,而不在乎个人的名利,这种强烈的“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奠定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三)遵纪守法的民族

有一个笑话:在半夜12时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全世界只有德国人。这说明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国家。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在企业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一切按规章办事;职工们以服从为天职,而领导者则以是否服从命令、遵纪守法作为衡量职工好坏的标准。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的公共服务几乎全部是自助的,在所有不同性质的加油站,加油由司机亲自操作,付费由加油站的超市代收,没有人监督,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诚实守信。

按德国工联会的规定,所有的商店周末都必须是关门歇业,走遍德国,无一商店违规营业。

德国的交通标志清晰醒目,即使是外国人,只要识得各种交通标志牌,不用张口,即可游遍德国各个城市。这些标志牌是维护德国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

德国乘客出行都是通过自动售票机来完成旅程的。在车站,旅客自己按售票系统的提示和自己的行程购票乘车。火车站没有出入口,没有专门的检票人,旅客自行持票上下车,完全靠的是自己的个人诚信和道德行事。当然,作为监管部门,不定期的查验也是不可少的,如果发现逃票或不按规定定购,将受到严厉的罚款惩处,给不守规者深刻的教育。德国人对于法规执行起来说一不二,原则性很强,讲不得半点情面。

德意志民族在公共场合礼让老弱妇孺、不打闹喧哗、讲究公共卫生。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座的顾客点头问候。

德国人办事干脆利落,待人接物态度诚恳坦率。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

三、德国道德教育及社会服务对我们的启示

(一)加强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

英美宗教教育在塑造人格方面功效显著,我们是无神论者,信奉的是唯物主义。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就不能套用宗教甚至发展和纵容宗教。但宗教道德教育中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因素,我们还是可以洋为中用,并以此丰富、发展和充实我们的学生素质教育。

德国许多非基督教信仰的学生,采用了用《伦理学》课程代替宗教教学。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需要在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主渠道教育,但也要分析和研究其他对道德教育有影响的思想和方法。孔子所主张的四项教育内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是当今重建社会诚信体系、规范个人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有力武器。孔子认为的道德教育应从自我做起,并且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能被国外接受的现实,也很值得我们研究。

(二)分析宗教道德教育的环境塑造,构建学生道德教育的实体环境,学以致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美两国的许多教堂已不仅仅是宗教灵修的地方,而且是集礼拜、社交、娱乐、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场所。德国的道德教育在发挥教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创新方法,构建半实体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另外,国外家庭普遍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即使你不主动接触宗教,也无法摆脱宗教文化对你的影响。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论我们过去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墨守成规。当前,不仅存在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近几年部分国家的动荡和颜色革命无不显现个别超级大国的影子,它们总是想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世界。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环境、现实实例,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现实例子中体现和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另外,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由于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道德教育相比过去严重淡化,一味地将道德教育压到学校,由于忽视了前期的道德教育关键期,所以,不论后期学校下多大功夫,道德教育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过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只讲空洞的思想、没有实例,让人感到枯燥无味。真正遇到道德困境,人们往往不知所措,这也是在道德教育中需要思考的。

(三)认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鼓励无功利地相互关心和帮助,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含蓄和内隐的形式传递价值观和政治观的隐性教育不带有强制性,教育者寓教于乐,克服了受众者潜意识里的逆反抵触心理,可以使人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模式下接受教育。我国多采用填鸭式方法灌输道德规范,与国外宗教道德教育既指导信徒外在的道德行为,又发挥打动人心的情感功能相比,国外利用这种终极关怀的感化力量,激励公民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从而规劝人们离恶行善、精神解脱的效果更佳。这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首先值得注意和学习的。

(四)构建一种展示个人诚信道德的环境,营造一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长效机制

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偏多,没有实践环境,一来使受教育者对道德学习缺乏兴趣,二来也感受不到道德的力量。在当前大学生道德素养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又要在学校的空间内构建展示个人诚信的环境。就图书馆而言,开展自助借还、自助小商店,图书漂流等活动,都是培养、检验和展示大学生个人道德的有效方法。

四、结束语

道德教育是隐性教育,从国外的经验看,道德教育感染、熏陶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外公共服务体系的对前期道德教育效果的持续、对其他人的感染和熏陶都值得我们在道德教育和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在图书馆这样一个人群出入量很大的空间,探讨服务体系对读者自身道德的考验、对他人的感染、熏陶这种长效机制也值得研究和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德国之声.www.dw.de[2012-2-26].

[2] 托马斯.马丁.林赛.宗教改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陶乐.新加坡宗教道德教育启示[J].当代经理家,2006,(3):139.

[4] 王娜编,译.宗教道德教育与俄罗斯中小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40.

[5] 刘选会,郭俊仓,王苏喜.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方法及其启示[J].学术前沿,2011,(7):70.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持续道德教育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德国豹2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以内部领域监查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胸怀竹 而从容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