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契机转化农村问题学生
2013-04-29白少红
白少红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而全体学生中,农村的问题学生是需要特别培育和爱护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探析农村问题学生的成因,抓住教育契机,从而加强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落实普九任务,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工作。
【关键词】农村问题学生;成因;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受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有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是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
一、农村问题学生的成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问题学生主要是人为的,偶然的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或教育不当)所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都在外务工,学生并成了留守儿童。同时,受地域文化的限制,有些家长没有条件解决孩子学习起码的物质与精神上需求。更有的家庭本身结构不完整,孩子缺少温暖、失去信心;有的家庭成员中有不良习气,直接影响孩子健康观念的培养;有的父母对孩子骄溺,不作严格要求,使之失去进取心等等。这些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是造成农村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分配不公、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的不正常现象,“读书无用”在农村依旧有一定的市场。再加上社会周围环境忽视农村学生的精神需求,延搁了正确恰当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使社会上的低品位低格调的艺术作品有孔可入,侵蚀了纯洁的心灵,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
(三)学校教育的偏差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下,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围绕着“升学”这一目标来设计培养学生,单纯用考分来衡量学生的好与差,不注重独立思考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他们变“减负”为“捡负”,与现代教育和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而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正是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受害者。
二、转化农村问题学生的策略
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农村问题学生的存在,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抓住基础教育的契机,加强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一)走进问题学生的情感世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待农村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的教育技巧者首先在于用心打动人心,这样才能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农村的问题学生中,留守生占大多数,他们的生活缺少关爱、尊重与沟通。教师要采取“偏爱”的方式多关怀、理解、帮助,走进问题学生的情感世界,促使尽快转化的氛围,增加“感情投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减少各方的压力,振作精神,迎头赶上。
(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
要转化问题学生,单靠老师的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需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对家长进行积极的指导,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配合学校督促和鼓励子女在家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提倡大教育观,确信人才培养的多渠道、多层次性;优化教育环境,倡导社会各部门为学校教育开辟锻炼、实践的基地,在这一社会工程建设中各方要挑起担子,不作推诿,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时代要求,使理论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显示在帮助操作能力的提高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的形成,对于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实施激励性评价
情感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而不在于选优汰劣。因此,针对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采取激励性评价,多给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不妨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问题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找出问题学生的闪光点,这就是转化他们的良好契机。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问题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激励他们,并使之成为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满足他们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
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基础教育的契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创造其成长的环境,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其潜能,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走上成才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