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措施

2013-04-29张娟

学理论·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

张娟

摘 要: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屡经挫折而又百折不挠,不断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又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教育资源。它具有跨时代的教育意义,高校、家庭都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美德;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80-02

中国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教育资源。而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日趋严重。全社会有必要通过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思想上总体健康向上,但是政治意识比较功利化

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崇尚自我、追求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现实个人价值。他们中的某些人从自身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把入党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种手段;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提升身价,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砝码;同时他们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二)人生价值观倾向于多元化、利益化和功利化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趋向多元化、功利化。当代大学生尊重并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益处。很多大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经商赚钱、升官发财、获取享乐资本。他们更多地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倾向于从现实利益考虑问题。

(三)道德评价上的双重性与知行的脱节

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对他人严格、对自己宽容;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脱节现象。大学生讲起道德规范来头头是道,无所不知,但是在行动上却迟缓、停滞。他们对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很认可,但是很少将它们付诸实践。

(四)缺乏诚信和感恩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与西方文化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校园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大学生中替人考试、代写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申请助学贷款而不还贷等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他们认为父母抚养他们是天经地义的、老师教育他们是理所应当的、社会与学校的资助更是顺理成章的,对一切全无感恩之心。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个人私利,也要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这些也正是当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目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教化功能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坚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文明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信念。

(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视一个人的气节和操守,主张自尊自爱。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更是用行动表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些观念无一不表明古代圣贤之人积极倡导行正道、尊重人格操守的道德追求。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下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凭借着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顽强性格和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忠贞的人格操守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淳朴的个性和自信开朗、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道德品格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斗志。

(三)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利义观和价值观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要求“先义后利”;再到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正义谋利”都强调“先义后利”。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升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逐渐被人们广泛认可,这些原则促使着某些人忘掉了社会责任和人格良心,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直至沦为金钱的奴隶。这种传统的利义观让当代学生深刻领悟到对于“利”要有一定的制约而且要让它符合道义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金钱和道德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构建大学生诚信知报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所以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道德如:为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信”与“诚”是相通的品质。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有诚与信的德目还有“报”的德性。“报”即知恩回报。回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则与机制。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一些人产生了唯钱是从、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从而导致“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凸显了诚信观念的缺失。可以说在诚信逐渐流失的现代社会中对浮躁的大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省与知行统一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美德提倡向内探求主体的道德精神,集中体现在以自省为特征的道德修养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人们要不断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修养的完善其重心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要求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力行近乎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提升修养成圣成仁。

对当代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缺乏的是对自身的反省和探析意识以及俯下身子的实干精神,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德目。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改进大学生自我的意识、加强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一)发挥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1.充分发挥“两课”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在思政课教学上强化“道德成人”远比“专业成才”更为重要的理念,并通过在思政课中丰富和突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的生命魅力与深刻的教育内涵。其次,要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理念结合凸显时代特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弘扬传统美德,必须要善于将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使其突破历史局限性,具备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现实指导意义。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在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名作赏析以及相关主题的演讲赛和辩论赛、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认知度和理解力,同时体会传统道德伦理中许多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意义和影响力的人生哲学、道德理想并自觉将其用于指导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营造有利于传统美德传播的浓郁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学校通过分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橱窗,播放宣传电视片,制作相关广播节目等方式扩大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其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最后,在学院静态文化建设上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的楼宇命名上采用“明德”、“崇文”、“明善”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称谓,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一因素,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的家庭教育,它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现代的家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相信孩子成长比成才更重要,要从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入手。父母教育子女时注重从中国传统美德中汲取智慧向孩子灌输仁爱、感恩、诚信、宽容等道理,教其重德向善。只有这样做父母才是真正地为子女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行为的养成,让美德成为一种习惯。因此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体现德育育人的力量。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把个人道德水准与个人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检验、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学生的评优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社会的实践活动等综合操行成绩,让学生真正懂得:传统美德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明.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伦理学,2003,(1).

[2]胡小玲,李月修.简论“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3,(9).

[3]崔波.略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当代意义[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与义理转换
浅议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