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和歌的文化变迁

2013-04-29朱清泉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歌辞三调和歌

相和歌是我国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歌曲形式,采用“相和而歌”的演唱方式,形成“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

(一)相和歌与清商乐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但凡说起相和歌也一定会提到清商乐。与“相和歌”相同,“清商乐”也是指一个乐种,它是与相和歌最接近的一个音乐形式。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清商”的声调了。清商为汉魏时期的民间俗乐,声调以哀怨凄清著称,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清商乐的作品内容大都与社会背景有关,也可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相和歌与清商乐有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它们发展的过程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和相和歌是融为一体的。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清商樂,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作。”这也就说明两者是相互包含的。

相和歌与清商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仅名称会有所不同,而且所指的范围也不太统一。有人把汉魏时期包括清商三调在内的相和歌称为清商旧曲;把加入南方民间歌曲西曲和吴歌而继续发展的清商乐称为清商新曲。这时的清商乐与相和歌已不同于原来的模样了,两者也已经分离。

(二)相和歌与清商三调

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的过程是相和歌逐渐进步发展的过程,也是乐曲与歌词的磨合日益加强完善的过程。清商三调是相和歌的继续和发展,在演变过程中有很多改进的地方,如出现“歌弦”,就是指歌词配上弦乐演唱;强调突出清商三调中调的作用和功能;歌词形式比相和歌的形式更加复杂多变;另外,清商三调有了整体的结构概念。

考之史籍,相和十七曲为相和歌真正的本体,出现在隋代以前。而相和歌则最早在刘宋时期荀勖整理音乐时用以区别清商乐的。关于这一点很多文献都有所涉及。如《南起书?萧惠基传》说:“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惠基解音律,尤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歌》。每奏辄赏悦不能己”。从“尤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歌》”可见,清商三调与相和歌是并列谈及的而没有归为一类。

《乐府诗集·相和曲辞五》所引《古今乐录》中有“张永《元嘉技录》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调之首。古有四曲其《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严卯四弦》三曲,阕《蜀国四弦》节家旧有六解,宋哥有五解今亦阕”。它并没有将相和之末和三调之首混为一谈,而是分开来说,笔者认为这说明清商三调的内在含义和其他相和曲是有区别的,不应该用相和三调概括清商三调。

确实,相和歌与清商三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出于清商曲,并且,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清商三调出现了很多区别于相和歌的地方。目前学术界的多数观点认为,清商三调和相和歌是不是同属一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三)相和大曲和唐大曲

相和大曲和唐大曲都是相和歌发展和演变的较为复杂庞大的音乐形态,两者都有其辉煌的历史成就,也有必然的联系,这是研究相和歌时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曲”一词最早见蔡邕的《女训》中“舅姑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凡鼓小曲,五终则止、大曲三终则止”。大曲和小曲是根据琴曲内容的大小、长短来区分的。

相和大曲和唐大曲是相和歌的继续和发展,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相和歌的因素。如:在结构上大曲都是以段的形式出现,相和大曲分为曲、艳、趋、乱;唐大曲结构为散序、中序、破,这与同属相和歌的清商三调中的“解”有所相似,笔者认为不排除它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另外在《乐府诗集》、《宋书乐志》等史籍中可见大量曲辞,如《乌生十五子》、《白头吟》等,这就为我们在相和大曲和唐大曲中寻找相和歌的影子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和歌到相和大曲的发展经历很长的时间,最终形成艳、曲、乱三个部分的大型歌舞,以曲为主体。它的多节歌辞都用一个调反复演唱,歌辞的内容多为叙事性的,每段歌辞后都加有解。如:《孔雀东南飞》分节歌辞后,都加有“解”。杨柳荫曾解释说,汉代的大曲已是歌舞曲,它有歌唱部分,所以有歌辞。但它有不需歌唱而只须用器乐伴奏着进行跳舞的部分,那就是解。“一解”是第一次奏乐或跳舞;“二解”是第二次奏乐或跳舞,余类推。到隋唐,相和大曲的踪迹已融入到唐大曲中。它在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特别是胡乐、天竺乐、高丽乐等,逐渐发展形成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落为主要特征的大型歌舞器乐曲。

在歌辞的写作上,汉大曲的曲辞内容都是有关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歌辞大都是“汉世街陌讴谣”,现在《乐府诗集》中有大量保存。歌辞对仗工整,演唱节奏平稳,词少音多。以歌唱为主,音乐古雅。唐大曲的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也有保存的样式,因统治阶级热爱音律,又亲自创作了众多歌曲,加上此时文风盛行,各种诗歌应运而生,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凉州》等,它的歌辞大部分以七言五言为一句,结构整齐,押韵形式灵活多样,较汉大曲而言,更加灵活自由,抒发感情形式更加多样。唐大曲属于雅、胡、俗诸乐相结合的产物。两种音乐形式一个在汉代一个在唐代,相隔年代如此久远,却也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可见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如一条小溪弯弯曲曲却又绵延不绝,也见证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过程。

参考文献:

[1]赵艳玲.从相和歌到唐代大曲的演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09).

[2]王传飞.汉唐间文人相和歌辞的拟与变[J].乐府学,2009,(01).

[3]吴大顺.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魏晋娱乐音乐的发展变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

朱清泉(1975—),男,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任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歌辞三调和歌
毛南和歌
“敦煌歌辞写本整理与研究”简介
山县和歌
孙 健 作品欣赏
展现乐府歌辞的壮丽篇章*
——《乐府歌辞述论》评析
浅谈五禽戏的“三调合一”法
On e at a Time
生态养鸡宜“三调”
敦煌歌辞与乐府歌辞之比较
浅谈“三调”的养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