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人心不如水
2013-04-29穆婵君
穆婵君
【摘要】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作为老子思想中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的代表,拥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对老子“水”的哲学内涵的分析,探讨老子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水;哲学;庄子;上善若水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人处于世,总会经历起伏得失的考验,体味尽喜怒哀乐、甜苦甘酸。面对尘世的纷扰,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不论是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伟人,还是柴米油盐、安于现世的市井平民,抑或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隐士,都无法逃离时代、命运带来的影响和触动——或得意、或苦闷、或悲戚。故常言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老子曾言:“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一种人生艺术,一个人若能让自己的心修炼到如水一般处变而自静、纳浊而自清、不怨不争,便是近乎于“道”了。水可谓是至善至美,如果人能够做到像水一样,那便是一个完人了。许多人把它当做一种人生追求,可是我们都明白,真正践行起来并不容易,甚至需要毕生的体悟和修炼。以下是笔者对于老子“水”之哲学的鄙薄之见。
谦下不争、甘居下处
“奋斗”与“成功”不仅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词汇,在任何一个时代它们为人所追求。古往今来圣贤之辈大都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是一种很崇高的人生理想,许多令人敬佩的伟人都是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以完成常人所不能之事。然而老子却提出“不争”这一思想。老子在论证“上善若水”时说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告诉我们要做到像水一样甘居下处,与世不争。《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亦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说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不敢争先,也体现了老子谦下不争的思想。老子的谦下、不争思想,是他“师法自然”得出的结论。老子认为“作为本体的“道”及自然本身就具有谦下不争的品性。……老子非常喜欢用水的利物、不争、处下的特性来比喻道的谦下不争的特性,并以此证明法“道”之人应以此种谦下不争作为自己处世的法宝。”不争之人其实并非永远居于下处,因为甘于人后有时反而可以避免许多“枪打出头鸟”的危险,自保的同时积蓄力量、以退为进,他们终会因为其美德而得到好报和尊敬。就好像水尽管往低处流聚,但最终能涵容广大、汇百川以成汪洋。
要充分理解老子的这个观点,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乱世之中许多有雄心壮志或者不轨企图的人都拼命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争取赢得君王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这些谋士前赴后继地奔上的是一条不归死路,“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的例子比比皆是。诸侯争霸,君主只看重自身利益,启用谋士时也是纯粹地利用其可用价值,一旦局势有变,便杀之如草芥。许多时候甚至各国国君自身都难保,更何况平民百姓。因此不争不抢、甘居人后、追求现世安稳反而能在乱世中生存。而且争抢的这些东西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亂世之中功名利禄转瞬即逝,为其争得头破血流实在不值。老子在当时便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谦下不争的处世之道也极富时代意义。
二、贵柔处弱、以柔克刚
“贵柔处弱”是老子人生观中一个基本的休养方法和处世之道,是“上善若水”的题中之义,是“谦下不争”思想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老子在其著作中提出“柔弱胜刚强”这一理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所谓贵柔处弱,就是指为人处世应该以柔弱为贵,提倡弱者守弱、强者退强。在寻常看来,强大的事物总是在竞争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成为社会中的强者更是许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然而为什么老子却说柔弱胜于刚强呢?这又要回归于老子的基本思想“道”。老子曾明确提出:“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表明柔弱才合乎“道”的本性。“道”对万事万物的作用是无穷尽的,但是这种作用却是属于柔弱无为的作用。正所谓“无为自化”,柔弱顺应了万物这种自然的天性,使其不觉得是被外在强力所驱使改变,而是自生自长。故“柔弱”是“生之徒”。而“坚强”则违背了“道”的自然、无为之质,在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中难以应对。就如老子所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九章)我们都知道高大坚硬的树木容易招人砍伐、招风摧折,而细弱的柳丝和小草因为其柔软和无用却能免遭砍伐、迎风招展。再如人身体最坚硬的部分是牙齿,然而在人年老之后牙齿却会掉落殆尽,柔软的舌头反而得以长存。在社会生活中性格强势、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会遭人警惕和反感,但是温和谦让的人却能受人喜爱。不论是自然还是人世,随处都能体现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但应该注意的是,老子并非反对坚强、刚毅这种品格,也不是反对人有强大的技能、能力,“柔弱”是一种处世之道,与这种品格和能力并不矛盾。一个拥有坚强品格和强大能力的人,同时又能在生活中注意谦下不争、温和包容,自然也是一个顺应了“道”、能获得自身长足发展的人。“贵柔处弱”其实对人的行为、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避免“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要能忍一时的逆境,还要如水一般以柔和谦逊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善容万物。甘居弱势有时比盲目逞强更需要勇气。最终顺应了天道人道的柔弱,会在时间的见证下长久留存,取代看似刚强的事物。其实柔弱才是真正的“坚强”,因为它以一种最柔软的形态包裹着最坚不可摧的内核——“道”。
也许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老子所言的“水”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将“上善若水”作为一种人生信仰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种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更是一种我们自己与自己的相处方式。人心虽不是水,但终可似水。
参考资料
[1]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372.
[2]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王蒙.老子十八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5]陈鼓应 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