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被丢掉的“感受”
2013-04-29徐燕
徐燕
【摘要】四年级考试一篇作文题目:“我真……”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件让你“高兴、伤心、失望、幸福……”的事情,将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半命题作文学生比较喜欢,跑题、偏题的现象不会出现。可是在改作文时发现,不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丢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位学生写“我真幸福”,主要写我和妈妈在河岸边看人家钓鱼,自己不慎落水,妈妈救他的事。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当我看到别人钓了一条大鱼,不禁兴奋地叫道:‘这鱼真大……还没说完,脚下一滑,我掉到河里,妈妈看到了,纵身跳入水中,把我救了上来。……”这段话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是,仔细推敲,这里面似乎缺少点什么?
评讲时,我把这段话读给孩子们听,引导他们对照要求发现问题,学生不知所以。我问:“当他掉入河中时,能不能看到妈妈跳水救他?他怎么知道是妈妈救了他的?掉入河中的那一刹那间,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若有所悟,小作者自己又说出这样的感受:“当时,我只觉得身子直往下沉,眼前迷茫一片,想喊又喊不出来,双手胡乱挥舞着。这时,突然,有一双手拽着我,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拉了上来。我吐了一口水,‘哇的一声哭了。‘不哭,不怕,没事了!我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妈妈,她身上也湿漉漉的,我这才知道是妈妈救了我。”
修改后,作文立刻“活”了。对照作文要求,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的确被忽略了,或者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或者只在作文后用“一句话”式的感受概括总结。学生对自己心理活动变化没有敏锐的捕捉能力,缺乏言语表达智慧。讨论时,七嘴八舌,下笔时,“词”海羞涩。说得热闹,写得干涩,作文陷入尴尬境地。
如何引导学生捕捉感受、形成诉求、智慧表达,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呢?我有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活动价值,珍视自我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四年级下册有篇关于体验的作文《护蛋》,写得非常有趣。学生纷纷要求尝试,一时间班上多了一群可爱的“蛋妈妈”、“蛋爸爸”,他们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发生的一连串搞笑的事情。写的日记也精彩纷呈,学生的感受明显丰富了,就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向“一写作文就头疼”说拜拜了。
此次的写作同样是在活动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想,因为这次活动是孩子们主动要求参与的,摈弃了以往活动中的约束,真正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学生的情感得到自我的珍视,有了宣泄的必要,体会到表达的乐趣。这才是组织活动的价值所在。
(二)明确写作意义:注重过程指导, 释放童心真情
以上述提到的“护蛋”作文指导为例,教学中要明确重点写出感受。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写作知识,用知识指导写作,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书写,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我的蛋放在哪里最安全呢?放在口袋里?不行,我太胖,像个大熊猫,万一我的肥肉将蛋挤坏了,那岂不是‘傻蛋凶手。放在书包里?也不行,我书包里乱七八糟,压坏了可不行。怎么办?我东张西望,放哪儿最安全呢?忽然一张桌子出现在我眼前,哈哈,那儿最安全不过了。老师不在,班上只有几个同学,趁他们不注意,我偷偷地跑过去,将蛋轻轻地放到桌肚里,这下可以‘蛋枕无忧啦!谁会想到老师的讲台里会有我的蛋呢?哈哈!”多么幼稚的童真话语。学生的笔下没有了矫情虚饰,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少了教化的痕迹,“伪作文”自然就销声匿迹。
(三)立足课堂内外:读写结合有法, 积淀写作素养
很多人都说学好语文千法万法,不如多读多写法。老师们鼓励孩子多读多写,读报、读名著、读儿童文学,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可是往往不得要领。班上一个女孩子特别爱看课外书,家长也说小孩经常要求买书,可是作文水平却依然原地踏步。这是个例,却极具普遍性。学生一味地读书,读得很多却只关注紧张的情节,读而不得其法。班上另外一个男孩子,写周记都是三段式:早上干嘛、下午写作业看电视或打游戏,最后一句话“这天我真快乐!”写了几次,几乎同样的话,流水账一样,写日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他自己也越来越怕写日记,无话可说,写而不知其法。
其实,读书的过程也是明白如何写的过程,这需要老师的阅读指导,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平时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基地。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感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也让学生心中有“法“可依,将目光聚焦到写上,悟出文章写作的技巧、表达的规律。后来,在课后实践观察仙人掌的活动中,学生借鉴这样的方法,有形化为无形。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每个写作者的不懈追求。我想,这何尝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呢!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践行者,老师就像一个调音师,只有适时、适地、适法地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才能奏响感受充沛的文字乐章。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