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心中永在的兴奋点
2013-04-29王梅廖彩云
王梅?廖彩云
(四川省平昌县云台小学)
从幼儿园一个又一个执着而充满灵性的“为什么”,到高考备战时一遍又一遍反复背诵的知识点,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思考的惰性越来越强。
如果从校园里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都“前仆后继”地缺乏想象,缺乏问题意识,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一段时间,儿童不但对神秘想象感兴趣,而且,对想象背后的抽象因素同样有兴奋感。这个最佳时期大约只有5至7年,错过这个最佳发展期,有可能使他们失去探索意识。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考的习惯。下面以人教版第五册实验教材《秒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点个人看法:
一、 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有得问
时间概念是很抽象的,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念,难以理解。对于秒这个概念,如果单凭老师直接的传授,即使再加上较多的练习,学生课堂上是掌握了,但还是很容易遗忘,原因就是:虽然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但没有真正内化,没有上升到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自觉意识。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呢?”接着出示各种钟面:包括有秒针的、没有秒针的、有滴答声的、没有声音的。你们认识它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同桌互相说说你对时钟了解多少。教师的导语,诱发了学生对秒感性认识的话题,学生就有问题可提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被动、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题的心理障碍,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题的心理自由,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 创设冲突疑惑的情景,使学生乐得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障碍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識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地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对有关秒的知识进行主动认知,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进而可提问学生:秒有多长,你能用手掌出来吗?你还想了解时钟那些知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你对时钟还有那些疑问?
三、 留给足够的思考余地,使学生问得出。
“问”,源于思。提出问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相应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学生探究时针与分针的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拨时针,边拨边观察二者的动态情况。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就会发出疑问:秒针走一圈,分针是不是走一小格?在这个疑问的引领下,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观察分针走一小格和秒针走一圈的关系。在课堂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并能把自己的思考作为问题的形式加以
深化。
四 、 酝酿反思、顺势发展,使学生问得准。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反思意识,既想到问题先不要急于把说出,自己先思考答案,如果自己无能为力,再把问题端出。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质量无形中也得以提高。如:为了突破秒与分关系这个难点,老师出示各种钟面后,在拨动指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质疑:
(1)指针为什么要长短不同?
(2)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秒针动,分针也动;分针动,时针也动,秒、分、时之间有什么样的进率关系?
(4)生活中那些方面有用到秒?等问题,如果学生不加以考虑,就说出自己想到的问题,一节课很显然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老师可引导学生:“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相比较而言,问题(3)更有价值。时与分的关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无需再探究。经过老师的点拨,问题目标就很明确指向分与秒的关系,这也正是本课难点。因此,教师须抓住这个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独立思考与充分交流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才能对学数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在兴趣与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创新能力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此推而广之,这将深刻地改变学生的素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