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学历史课堂结尾的艺术

2013-04-29屠明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

屠明慧

【摘 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压轴戏,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后回味无穷,对整个课堂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历史课堂收尾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课堂教学;结尾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不仅要有精心设计的良好的导入,而且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像一台文艺节目压轴戏,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后回味无穷,对整个课堂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注重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而忽视课堂结尾,导致一些课草率收场,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下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中学历史课堂收尾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写文章往往注重首尾呼应,而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也会给人一种前后圆和,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是历史课堂结尾时需要考虑的一种有效形式。例如在讲授《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我在课堂导入中展示一幅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图片,问道:“这个人物是谁?”“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他与以往美国总统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学生回答:“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我又说道:“2009年2月12日,美国各地举行了纪念美国前总统林肯诞辰200周年的活动,奥巴马在参加活动时发表演讲说,他非常感谢林肯,‘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奥巴马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呢?……”在这堂课的结尾阶段,学生已经对林肯这个历史人物和美国内战的概况有了整体上的认识,此时我又说道:“正是有了林肯通过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再加上上个世纪的美国民权主义运动为黑人争取了更多民主权利,这才有了今天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能够有这个机会当选美国总统,所以奥巴马曾经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呼应开头,学生豁然开朗,学有所悟。有些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展示的历史材料,在结尾时重新再现材料进行二次解读或者开始时提出问题在结尾时解答问题,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照应课题,画龙点睛

在课堂结尾时,可结合课题表达的语义或本堂课的重心,用简练的语言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找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如《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课结尾时,笔者这样表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批判,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使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近代中国打开了空前的思想解放的闸门……”结尾照应课题,点出课堂主旨,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准,深化了思想教育的效能。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课题表述较为活泼抽象,例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等,在课堂结尾时可以考虑照应课题,解读主旨,画龙点睛。

三、知识归纳,构建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历史教材是由众多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点和知识要素构成的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课堂收尾时尤应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使学生宏观把握整体知识框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归纳总结,不是对本节课讲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提炼升华。归纳总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采用知识框架式,表格列举式,绘制知识树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诗歌或顺口溜来总结,既梳理归纳了知识,又增添了课堂趣味。例如本人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在结尾阶段用这样一首诗来总结:“武装反抗国民党,南昌起义第一枪;秋收起义湘赣边,进军农村向井冈。革命根据地开创,两军会师军旗杨;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革命危转安。”在学生的大声朗读中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理清了知识脉络,也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四、情感升华,激起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新课程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课堂结尾往往是一堂课升华情感、培养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可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切合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后,笔者设计如下的结语:“(用悲愤低缓的语气)同学们!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用悲壮激昂的语气)惨痛的历史再次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种方式,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抛出问题,发人深省

如果采用启发式提问的结尾方式,即在课堂上新知识教学结束后,提出可以俯瞰全局的总结性问题,或者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师生共议下逐步剖析解决,或者留给学生课下探究解决,对于促使学生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结尾时可以这样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统治秩序,实现了帝国主义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是稳固的吗?为什么?”再如讲完“罗斯福新政”一课后可以问: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终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当今世界也面临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对于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危机有何借鉴意义?你能为如何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能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设置悬念的作用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把课讲解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会压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厌烦。教师在课堂结尾时可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下次课即将学习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回味与探索欲,会收到课虽终而意未尽之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之所以引人入胜,广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讲解过程中广设悬念,扣人心弦。说书人“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值得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借鉴。

总之,结尾有妙法,结尾无定法,贵在巧用法。历史课堂收尾的技巧丰富多样,本人所述实为一孔之见,教学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恰当的方法,这也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做好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一定会给一堂好课画上圆满的句号,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