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探析
2013-04-29曾莉周全
曾莉 周全
摘 要: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鉴于此,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性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必然选择。这种专业实习模式通过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利益互惠,实现了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政产学介合作;实习模式;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41-02
一、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
当前,从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1]。因此,大学联合其他社会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介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是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要求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实践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融贯于一体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需求[2]。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办学基础和优势,以“依托理工、法官融合、以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为主攻方向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实习模式。实践证明,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双向促进模式——“促进社会对大学知识产权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同时为大学的教育科研提供实践支持”。
二、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实践
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伊始,即与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签订了政产学介联盟合作协议,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之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实习集中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期间进行,以“校内准备阶段——校外实习阶段——校内总结阶段”的三阶段动态模式为特征,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目的,在共建专业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良性互动,开展深度合作,效果显著。
(一)校内准备阶段
每年专业实习前,学院都会邀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来校座谈,就本届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说明,明确实习要求和人数需求;根据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建议,针对性的制订实习计划和方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
(二)校外实习阶段
校外实习阶段是整个专业实习的核心和重点,决定着实习目的能否达成,实习效果是否显著。因而,该阶段要求针对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1.加强实习单位和学院教师的“双导师”指导。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产权学院派出的实习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正式职员,学生既要严格接受学院实习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師的指导,又要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应当认真完成实习单位领导和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出实习鉴定。学院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学生实习;针对集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听取实习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作出处理和相应调整。
2.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正式开展实习后,必须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严格保守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每周实习结束后,结合该周实习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或心得体会完成实习周记一篇;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对照实习目的和实习效果完成实习报告。
校外实习阶段,也是政产学介各方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攻克实务难题的最好时机。实习单位和学院可以就实务中的疑难案件,组织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实务界专家展开讨论和研究,有助于实务问题与理论研究的无缝对接,有利于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是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的又一积极成果[3]。
(三)校内总结阶段
该阶段通过三项措施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首先,学生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结合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估,撰写实习报告。其次,召开实习经验汇报大会,学生汇报实习成果,指导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再次,学院邀请实习单位来校召开实习总结座谈会,政产学介各方交流看法、观点和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提升专业实习质量。
三、完善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专业实习目的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适应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实习模式特别强调专业实习目的多元化。
1.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学介合作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优化各方资源配置,形成资源互补、利益互惠,构建了更具实效性的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模式[4]。
2.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专业实习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锻炼实务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日常实务和典型案例的观摩、学习和参与,有助于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处理实务问题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4.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就业方式。以政产学介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内涵的意蕴之一,在于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专业实习,自觉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实习为桥梁,将专业实习作为就业预演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向相应的实习基地通过投递简历、电话联系、面试等方式和环节寻找专业实习岗位,以“正式职员”的身份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如果实习基地有就业需求且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和能力素质满意,实习学生可与实习基地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可正式报到上班。这种“绿色通道”式的就业方式是改革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和尝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就业,针对性地满足实习基地对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之需求。
(二)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拓展专业实习基地功能。以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纽带,巩固知识产权学院与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机制。学院与联盟单位开展一系列多功能、多样化和开放性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不断拓展和优化实习基地功能。
一是共同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每年,学院通过三阶段动态专业实习模式,派遣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开展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真正契合和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二是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通过下列措施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庭审;邀请法官进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庭审等实践课程;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某一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利用LEXIS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数据库、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等各种资源,与实习基地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联合科学研究,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关实务咨询、业务培训、司法意见等支持和帮助,帮助实习基地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
2.扩大专业实习基地范围。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是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以往,知识产权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地,特别是重庆本地,今后,要利用知识产权学院积累的良好口碑和社会资源,将实习基地范围扩展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知识产权发达地区,不断提升专业实习的质量和层次。
(三)强化过程管理
专业实习能否达到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是要加强过程管理。针对集中实习,学生在校内准备阶段须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习内容作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在校外实习阶段,实行学院和实习基地的“双导师”指导,共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返回学校认真总结实习经验。针对分散实习,学生要向学院交回实习接收函,明确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和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应当严格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导向,以签订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契机,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符合大学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内在规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平.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J].科
技管理研究,2010,(7).
[2]郑胜利.论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实
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8).
[3]胡军燕,朱桂龙,马莹莹.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影响
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8).
[4]孟祥娟.谈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