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的线牵出“思想”的珍珠
2013-04-29郑良芝
郑良芝
《<论语>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语》里的思想及现实运用,就像是思想政治课一般。那《<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根据中学教学的要求及该课自身的特点,要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结合起来。那具体怎么结合呢?笔者想以《周而不比》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课堂教学环节
(一)学习目标
(在上正课之前老师用ppt展示)
1.掌握“周、比、直、谅”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在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从课题直接入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八课《周而不比》,请同学们说说“周而不比”具体的含义。(这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同时还为了引出这一课主要讲述“与人交往”的话题。)
2.“和人交往”很重要,可我们又该和谁交往呢?看看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接下来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本,并找出孔子交友的标准)
环节二:孔子的择友标准
3.学生在读课文之后,基本上都能明确(用ppt展示):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师过渡)孔子告诉了我们,在我们身边,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而且他也分别举了三种。请同学们理解孔子的择友标准。关于益友三类
第一类:“直”
我们怎么理解孔子的“直”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基本上会说“直”就是“正直”的含义。于是又追问,既然是“正直”,那又怎么理解孔子在“何以报德”问题上的“以直报怨”的思想呢?“正直”又怎么理解?
学生于是会对“正直”加以阐释,诸如“正当的手段,即法律手段”“原则性”等。等到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老师进行补充理解(用ppt展示):
所谓“直”,即真诚而正直。什么叫真诚?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和你来往;如果我觉得你可以被原谅,那我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什么是正直?正直包括社会上的法律,代表公平,如果你得罪我,违反法律的话,法律伺候。否则,就变成了姑息养奸,你伤害了我,我却还容忍的话,你以后可能又去伤害别人。
(这样,即对“直”的字面意思理解了,同时又深入到了孔子“直”的深层思想,这可能更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儒家“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直爽,直接,甚至是“以牙还牙”。)
第二种:“谅”
让学生理解“谅”在文中的含义,“诚信”。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孔子所谓的“诚信”呢?最后老师总结,并举了苏东坡《僧圆泽传》的例子,以便加深学生对“谅”的理解。
第三种:“多闻”
“多闻”字面意思很简单,即“见识广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之人呢?让学生举例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明确,多闻不单单是指看的文章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于是用ppt展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关于赞扬司马迁的文字: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还顺便举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的例子,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称之为“多闻”之人。
老师总结孔子关于“益矣”的感叹:我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活范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长期与诸如“直”“谅”“多闻”之人在一起,我们也会受渐染,那当然就“益矣”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与好人在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孔子还举了三种损友,关于损友的理解,我只让同学们举一些例子,有同学举到清朝的和坤,宋朝的蔡京等,这都是孔子所说的损友之人。
4.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懂得了“益友”和“损友”的区别。那我们来看看孔子有没有给我们树立“益友”的榜样?
学生很快就回答“晏平仲”,于是引出(5.17)内容: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怎么理解“善与人交”中的“善”的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擅长”,深层含义“用真诚正直的心去与人交往”。)
②“久而敬之”的“之”怎么理解?是代指“晏平仲”还是“别人”?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老师明确“之”指代“晏平仲”,并从语境与句法上加以补充证明。
环节三:察友的方法
5.(师过渡)我们又怎样去察看一个人是益友还是损友呢?
明确:(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理解:“人焉廋哉”的句式特点,“以”“由”“安”的含义。)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理解:为什么“观过,斯知仁矣”?)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用ppt呈现:
错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比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故不忍除。子喟然叹曰:‘观过知仁矣!”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理解:“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含义。)
环节四:处友的原则
6.当我们交到了好朋友,我们又该如何与好朋友相处呢?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于人,则远怨矣。”(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是公平公正原则。)
重点理解下面两则章句: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2.23)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理解:
①让同学们概括出这两则共同讲了一个什么原则?(这是一种“适可而止”原则。)
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事君数,斯辱矣”?为什么“朋友数,斯疏矣”?为什么劝导朋友还会自取其辱呢?(学生可以联系一些实例加以理解。接着用ppt展示李泽厚的解读)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7.通过文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如何交益友,如何寻益友。可是,我们交益友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以友辅仁”。
(三)课堂总结
孔子交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帮助自己实现“仁”的追求。“仁”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东西,交益友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是实现自己的“仁”的思想。“仁”是《论语》学习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知道孔子“仁”的思想,还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读经典著作《论语》,你会发现那部经典中会有很多孔圣人的智慧。
二、课堂观察
这是一堂上得很“实”的语文选修课。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梳理上,但也没有脱离《论语》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而是从《论语》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出发,深挖《周而不比》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这样的《论语》选读课堂,一方面注意到了《论语》学习中的语言层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思想文化的把握。老师能把这两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使得这堂课听起来很流畅,让学生学有所得。
比方说,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讲择友的标准时,老师抓住了“直”这个重点字,让学生去理解。学生很快就说是“正直”,因为这是书上翻译中所说的,但到底什么是“正直”,有的学生不一定很清楚。于是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正直”的含义是什么,最后,老师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说《论语》中的“直”除了“正直”之外还有“真诚”的含义。当然,这种理解不一定准确,但这种个性化的解读也无不可。这就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学习,对“直”的正确全面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孔子“直”的思想,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此处的“直”并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这个人性格很“直”之类。之后,老师通过“直”的含义对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进行理解,这符合了文化层面的教学要求。
再比如,老师在讲“多闻”一词时,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博学多闻。那到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的人呢?从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白,“多闻”的意义,不单是指看的东西多,学的东西多,更重要的是生活阅历丰富,之后老师举了司马迁的例子。这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当我们所看到的语言特别简单时,又如何去深挖它的字里含义呢?这是语文学习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论语》思想的理解离不开《论语》章句的本身,如果脱离章句语言本身去大谈特谈孔子的思想,又很容易将《论语》课上成是思想政治类的说教课,那就不是语文课了。这堂课中,老师始终没有忘掉这是堂语文课,比如在讲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的理解时,老师让学生从语法和内容两方面去思考,这就是一种语文学习。
在讲到如何处友的问题时,当学生提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时,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数”的含义,并思考为什么“事君数”就会“斯辱矣”,“朋友数”就会“斯疏矣”呢?当学生提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时,老师也注意到了“毋”字的读音问题,还让学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其实就是《论语》思想的一种阐发。
可以说,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论语》选修课课堂,老师在选择《周而不比》的教学内容时,从学习目标就可看出,其定位的课堂重点在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的交友观,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重点字词的学习和理解。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他是通过理解其中的重点字词,从而在更深层面把握了孔子交友的思想。当然,这是一种教学策略问题,“教无定法”,比如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就提出了《<论语>选读》六种课型,即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以及作业练习课型。但不管是哪种课型,它还始终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就离不开语文的学习,一定要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否则,《<论语>选读》课就容易上成思想政治课,当然,我们也不可一味地去强调语言文字的学习,因为它毕竟是一门选修课,还是与必修课中的文言文学习有区别的。只有将两种结合起来考虑,从语言层面入手,用“语言”的线牵出“思想”的珍珠,才不失语文的“本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