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抓“切入点” 巧亮教学“剑”
2013-04-29刘新勇
刘新勇
【摘要】 教学“切入点”,即“突破口”,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入手处。俄罗斯教育专家巴班斯基说过:“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使师生消耗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机智探寻教学最佳“切入点”来剖析文本,是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与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善抓;“切入点” ;巧亮;教学“剑”;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种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真要语文课“活”起来,我认为在课上要善于抓好教学“切入点”,那怎样抓教学“切入点”,如何让课堂教学的“剑”亮得及时有效,这是每位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就个人的点滴做法与同仁们交流如下:
一、把“主旨”作为教学“切入点”,让语文课堂翻出新意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主旨常规教学大都认为,它更多的是:尊老爱幼。可细究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昭示着“生命”气息。所以我把“生命”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体会。如文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固然能够表现小家伙的机灵、聪明,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在懵懂之中的对生命的直观认识,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生命也是这样绵延不断。“我”、妻子正是站在生命链接点上的中年人,是承载家庭的重任,家庭是这样,社会、民族、国家、世界乃至整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这些句子与文章第四自然段的这一切都使人想着这样的东西——“生命”相呼应,在文中起着深化主旨的作用。其实文中体现生命的句子还比较多,我不再一一举例。总之,《散步》一文,初读,似乎亲情很浓,细研,“生命”之重跃然纸上。以此看来,把“生命”作为文章主旨,算是教学翻出的新意了。
二、把“文题”作为教学“切入点”,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记得我在教《小石潭记》一文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文章题目中的“小”和“石”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说说标题。其一说标题中的“石”字。说说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个小小的“石”潭?(一)学生找到出现“石”的句子有: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影布石上……(二)没出现“石”的句子有“凄神寒骨”。作者为何神骨凄寒?除作者心境忧伤,悲凉外,还因作者是坐在阳光少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石”潭上。又如“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儿历历可数,说明潭水清澈透明,水之所以清澈,就是因为这潭是石潭。其二说标题中的“小”字。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个“小”石潭?(一)学生很快找到出现“小”的句子(这里略),(二)没出现“小”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整个石潭以“一块”石頭为底,可见石头不会大到哪去。又如“潭中鱼可百许头”。鱼儿约一百多条,说明鱼少,能看见“整个”潭中的鱼儿,就证明潭不大。其实写潭小的句子文中还有几处,不再赘言。总的来说,通过“文题”切入,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
三、把“文眼”作为教学“切入点”,让语文课堂瞬间精彩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曾提出“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之句,此秀句即此文所说的“文眼”,它对结构、形式起着纲领的作用。笔者以为聚焦“文眼”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乃是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之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是一篇留传千古的佳作,我们深入研读文本时发现最能体现该文脉络的是“异”字。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异”字作为“文眼”,即“切入点”来展开教学:(1)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古仁人的思想感情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2)文中是如何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3)文中为何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抓住了一个“异”字,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三个问题的探究中既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理,也学习了范仲淹行文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真可“一箭三雕”。
四、把“好词”作为教学“切入点”,使语文课堂灵动飞扬
《邓稼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章长,内容繁多琐细而无序,教学起来确有难度,我经过仔细品味,把文中《中国男儿》这首诗中一个“奇”字作为教学“切入点”。我和学生一起归纳邓稼先“奇”在何处?一个“奇”字神奇地统率了全篇内容。背景奇,功勋奇,人品奇,民族气节奇,拼搏精神奇,人生价值奇。一“奇”而动全文,整合之功效让人颇感淋漓。在课文结束时,又深入一问,邓先生之奇,除他功勋卓著外,还有什么最奇?学生很快返回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奇之最在于“鲜为人知”。教学时通过层层剥离、挖掘,终于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清晰、更立体了。发问激起千层浪,面对问题,学生们思维飞扬,课堂教学灵动了许多。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高效课堂途径很多,想让每一节课都不会成为“缺智课堂”,首先我们要做智慧型老师。我认为还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由此看来,只要教学的路子摸清了,到时教学这把“剑”才能亮得灵活而巧妙。请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深研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