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 集成 互联

2013-04-29陈亚萍葛以春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资源库信息时代品德

陈亚萍 葛以春

当今社会,变化最为迅捷的就是信息技术,它完全是以瞬息万变的态势,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并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那么信息技术到底对什么学科影响最大呢?笔者认为,不是信息课,更不是语数英,冲击与影响最为直接与宏大的是品德学科。信息社会对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冲击与突破。而对于于品德学科,更多是内涵层面的,可以说,信息社会让品德教学面临质的蜕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品德观念的接受方式、表达方式与行为方式,它无与伦比的传递速度与独特广泛的参与评价方式,一时间曾经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无所适从,一些现象便随之产生。

信息社会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带来了困惑,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抽丝剥茧,就会发现,信息时代给我们的品德教学也带来了不少的惊喜。

惊喜之一:课堂不寻常。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门滞后的艺术。老师传授的经验都是被前人证明或者发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可能超越人类发展步伐。但是,信息时代却能让品德学科走在孩子们道德发展的前面。历史上的儿童观,历来有着无罪论与原罪论两种说法。正如,中国的人之初,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的争论。我们不否认儿童纯洁善良的天性,但是我们也有义务,通过教育与督促,让儿童的心灵接受洗礼,而避免“从罪恶之床中长出杂草”。广泛的信息渠道,正可以让我们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全面而科学的收集,进一步从中分析出当今学生的道德走向,从而逆推出我们品德学科的教育盲点、焦点、关注点。例如,越来越多的网络打油诗,折射出学生对自我状态的不满,提醒我们需要提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童年的快乐。甚至那些问题食物层出不穷时,我们也有义务教会孩子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学会查看食品生产日期与有效期……

惊喜之二:教学也休闲。品德教学其实是一门寻找认可与理解的课程,内心一旦明白,那么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信息时代出现的各种产品,或多或少带着娱乐精神进入生活,这形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如果我们真的将教学与信息技术、媒体时代尝试有机融合,我们的教学就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美国,孩子们常常会玩一种叫《模拟城市》的游戏,游戏中有个孩子模拟作为这个城市的市长,整个城市的发展都由他来设计建设完成。游戏中会出现交通、上学、建筑、卫生等问题,让孩子一一去解决。小小一个游戏,却让孩子对城市有了系统了解与管理感知,明白工厂建多了,产品就会过剩;不及时植树,城市的气候就会发生变化,这对他的生活甚至未来的理想选择,都可能产生影响。这些未尝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人们常说,品德教学本就是一种内心认可与体验,进而转化为对生活的态度与行动。人们常常说,“玩”是最高境界。品德教学不是“玩”,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一些拘束,让孩子们在一个压力更小的状态下,进行道德积累呢?

惊喜之三:沟通无极限。信息时代最大的改变,恐怕就是人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极大限度地扩展了沟通的范围,甚至改变了人们沟通的习惯。传统课堂的沟通,主要是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以及师生与文本的沟通。但是新媒介环境中,我们还将引入社会认知与社会沟通;还会进行跨区域的信息交流,进行远程沟通。如果说沟通是课堂的“呼吸”的话,这种突破传统的新型沟通,能带来一个全新的“有氧课堂”。

开放——关注心灵深处的自由

信息时代品德教学的媒介新环境,第一个特征是开放。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证明。在讨论“吃零食”的问题时,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生陈述吃零食的坏处,接收到的是学生对零食的否定信息。这些反映并不虚假,都是孩子在当下环境中的道德趋向,都是他们瞬间的真实反应,但关键就在于,这种真实是不是来自内心的自由。一般在课堂上,当我们严肃地讨论“吃零食”这个问题时,我们的道德预期便把吃零食很自然地放在了一个“否定”的空间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把自己的思想蜷缩起来,进而趋向大众标准。所以,孩子们表达更多的是吃零食的坏处,但是这种认识因为没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他的认知就很浅很短,可以称之为“他人的道德”。这种道德,常常被认可,却不被遵守。在我们的社会里,违反交通规则,诚信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究其根源,都是“他人道德”在作怪。

如果我们把这个话题置放在以信息时代为媒介的教学环境中,用群聊或者无记名方式来讨论,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根本就不排斥吃零食。再如果搭建一个平台,让孩子们聊聊吃零食,可能你会获取更多信息:吃零食可以减压,口感好,明星效应,是同龄孩子中共同的话题……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我们更多接收到的是孩子对零食的认可信息。在这样的信息状态下,我们再来讨论吃零食的“苦恼”。(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吃零食的坏处而是吃零食的苦恼”,“坏处”是外构的,而“苦恼”是来自内心的。)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去谈“吃零食容易发胖”“零食价格特别贵”“很多零食的味道特别怪”“零食里面添加剂太多不安全”,甚至“吃零食会挨父母的责骂”也可以成为他们苦恼的原因。丰满的道德信息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显得更加从容与自信。

打造信息时代品德教学的媒介新环境,最重要的不是硬件的先进性、技术的成熟度,而是一种开放兼容的教学心态。当信息时代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方式强势进入成人和儿童的视野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我们需要承认并主动涉足这个思维领域,打破讳疾忌医的思维桎梏,让孩子的心灵深处得到自由。

集成——强调课内校外的桥接

信息时代品德教学的媒介新环境,第二个特征是集成。

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以外,整个时代每时每刻都通过各种媒体向我们提供了海量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纷繁复杂。我们的课堂要巧妙地处理好教材文本与课外信息的“桥接”,集道德信息之大成。

互联——致力资源网络的建构

信息时代品德教学的媒介新环境,第三个特征是互联。

信息时代品德教学的环境建设,除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空间的拓展,势必带来教学的分散与稀释。教学目的能否有效延续,主要是看资源供给是否准确、清晰。一方面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宏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组合分类,形成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课程资源的建构与维护也可以最大限度给教师提供帮助。

构建课程资源要突破两个误区,误区一是认为课程资源就是课件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课件中心论成为一种趋势,教师上品德课时更在意课件的质量,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实际、教材的道德指向,忽视自身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是对品德教学的一种冷漠态度。误区二是将课程资源等同于网络资源。我们不否认网络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绝对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我们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网络资源,还有生活资源、本土资源、学生个体资源、区域共享资源,它们都是课程资源库的支撑元素。只有把资源的触角覆盖学生所触及的视野范围,资源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辅助效应。

笔者认为,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可以是原生态呈现、碎片化收集、共享式管理。所谓“原生态呈现”,即对于信息数据我们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真实状况,由教师去组合整理。过度人为的修改,反而容易产生以讹传讹的问题。不同的思维对事件的领悟与理解都不同,在这样的状态下,保持信息数据的原始性,是对信息的最大尊重,也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选择素材。所谓“碎片化收集”,也就表示资源库提供的并不一定是教学最终的表现方式,而只是最早的教学元素。以“春节”为例,课程资源库里,可以有中国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有各个不同时间的活动,有国外与春节类似的活动记载,有关于春节的传说、对联、文化、体育等各种影音资料。如果把它们全部用于课堂上,那是不可能的。但把这些资料碎片合理巧妙地拼凑镶嵌,或许会带给学生一段极为难忘的春节之旅。所谓“共享式管理”,即有偿下载,这个有偿不与经济挂钩,而是指只有不断地上传资源,获得积分,才能下载资源。任何免费的晚餐,最后都会以资源枯竭而告终。光靠管理员进行单向上传的资源库永远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想使资源库进入正常的运转轨道,必须有借有还。我们不妨参照“百度文库”的操作模式,下载文件是根据你上传文件的质量而定的,如果你上传的文件下载率高,你的积分就多,那你从资源库中可以获得的东西也多,将资源的收集与共享形成联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信息的筛选与维护。只有这样的资源库才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让资源更新成为常态,成为“活”的课程资源。

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品德教师同盟体”的构建。由于品德学科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品德课都是由班主任兼任,很少有专业的品德学科教师。尤其在农村,一所学校也很难组建起一支比较健全的品德学科教师队伍。这对于品德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还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将区域教师资源联合起来,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让品德学科教师进行跨校际的教学交流,将松散的品德教师群转变为互惠双赢、互助成长、互联共进的同盟体。借用集体的力量,提高品德教师的专业水平。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猜你喜欢

资源库信息时代品德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