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3-04-29江赟
江赟
尽管“减负”的号角吹响多年,但是我们的学生到底减负了没有,没有人敢肯定回答。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为学生减负,即按照规定严格控制了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极少布置家庭作业,然而似乎学生和家长仍觉得负担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到底什么是“负担”?是否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减轻书包重量、推迟上课时间等就是减负了呢?
教育部付宜红博士在解读《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要点》的过程中,对“负担”的概念这样定义:当一个人经过努力却始终难以达到外界或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他就会感到压力;当他在被动的状态下不情愿地做着自己没兴趣、感受不到快乐和成就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有严重的负担感。也就是说,减负并不能仅仅以是否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是否减轻书包重量,是否推迟了上课时间来衡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说到底,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愉悦的心情,那才是真正地做到“减负”。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减负的一剂良药”。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经对所任教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的摸底调查,发现真正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学习负担重、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为数并不多,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增长。三年级调查了140人,显示不喜欢学习英语、感到负担重的13人,约占调查人数的9.2%;五年级调查了110人,显示不喜欢学习英语、感到负担重的有16人,约占调查人数的15.5%。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不喜欢英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1)觉得很难,记不住。(2)课堂听不懂,看不懂,觉得无聊,没意思。(3)书面作业不会写,听读作业麻烦。对于这些厌学英语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能听懂,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些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点:不愿意开口说或者读,也不愿意书写,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后作业完成也没有保证。
为此,笔者从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经过近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欣喜地发现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三年级学生提高得更快。学习成绩的提高,无疑对学生又是一种激励,使他们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现在,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具体策略。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策略
1.教学设计依据学情,统筹全局,分散教学难点
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扫清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情感仍然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上还处于“玩一玩,看一看,学一学”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遇到困难,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很多学生很有可能就会选择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重点和难点问题,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在课前关注教材,课堂关注学生,课后关注作业——这就是教师最应该讲究的教学“三部曲”。小学英语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按要求一个课时要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相当重。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教,就有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弱、反应慢的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慢慢地,这些学生就会因为感到负担重而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开始由“学困生”变成“厌学生”。因此,教师依据学情、统筹全局、调整策略,改变教学方法和分散教学难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笔者结合课标,细细研读了教材,把握了整册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概念,梳理出教材的整体知识目标。备课时,以整体目标作为参照,进行每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尽量考虑化整为零地处理教材,把整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分散于每个课时中呈现和铺垫,有意识地在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对相关内容作好相互的渗透和铺垫,使本册教材的重点词句能在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循环往复地出现,提高再现频率。因为词句再现频率提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识记。
当然,不同年级,不同环节设计,要呈现的知识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例如:三年级英语教学,在每日的Greeting环节,可以和学生们进行这样的问答:Hello,how are you?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day is it ? ... 在这个环节,主要可以解决三个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渗透:①通过How are you的问候,提前渗透本册Module 7的关于疾病的单词:headache,stomachache,cold,cough,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how are you的意思,避免学生条件反射似的不管什么状况总是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②二年级刚学了有关天气的词,是普遍的英语交际常用词,但三年级教材再没有出现过。日常教学如果没有创设情境进行运用,学生很快就会遗忘,等到六年级教材中再次出现时,因为间隔时间太久,就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当新词来学习。③What day is it?的句式问答,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周一到周日的单词。学生二年级教材中已经学过Monday, Sunday,本册Module 7 和Module 10即将学习Friday和Saturday。本环节问答活动,在复习已学单词Monday, Sunday的同时,也为新课Module 7 和Module 10即将学习的单词Friday和Saturday作好铺垫。到了Module 7 和Module 10的学习时,很多学生对Friday和Saturday已经不再陌生,要求识记掌握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本着这样的理念。例如:“I have got a...”的句式,可以在口语练习中把课本中出现的所有物品名词都进行复习和渗透,提高词汇运用、再现的频率。这样的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学生学习新课知识时,他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作业布置灵活多样,以趣为主,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在操场跑1000米,学生一定会叫苦连天。但在课外“抓特务”游戏中,学生们你抓我救、你追我赶,那努力的程度,跑了何止1000米,而学生们还是乐呵呵,没有一点怨言。同样是跑步练习,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却如此不同。这就是任务驱动——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的运用。如果我们的英语作业布置也能有这样的效果,那何愁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对课堂学习的复习和巩固。传统的英语作业机械、单一,不是读背就是抄写或者默写,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学生完成常规的读写作业都存在应付的思想,只要有读有写,就算完成了作业。至于背默作业,由于每周英语只有两个课时,英语教师任课班级多,作业难以监控到位,久而久之,有布置和没有布置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而对于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则是能少做作业就少做,于是,作业少完成了,学习的步伐就越来越跟不上了。
新版英语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在了首位。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英语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能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能为他们今后的中学学习在情感上形成更多良好情感的积淀,培养足够的自信。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能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设计一些有趣的、精彩的作业,使之能真正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学生能学以致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例如,二年级教学完26个字母,学生们能较好地分清手写体和印刷体书写,能较好地拼读和抄写单词。三年级的开学初,可以让学生们设计一张英文课程表,分上午和下午,写上每节课的课程名称,选出做得最好的几张,在班级进行评价和展示,其余的可根据班级板报采用情况进行挑选和评奖。在上完“I like...”“ I dont like...”“I can...”“I cant...”的句式后,可以让学生们设计一份自我介绍,并贴上自己的照片,主要介绍名字、年龄、性别,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并让他们在同学中进行交流。有时可以布置他们小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有时朗读模仿秀,有时进行书写作业评比等等,同类的作业还可以有不同的任务目标,因为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让学生感到有趣,深得学生的喜欢。
当然,不管是怎样有趣的作业,也总会有不能完成的学生。笔者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有以下三种原因的结论:①不喜欢。②不具备作业条件。③不会做。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就根据情况进行“分层”和“分类”。“分层作业”指的是:作业布置有弹性和梯度,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来做。而“分类作业”指的是:根据课程要求,分步、分阶段进行的巩固复习作业。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小部分学困生的难处,尽量降低他们的作业难度,或者能提早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忙进行排解,或者帮助结对子,或者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合作帮扶小组,使这些学生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作业,能享受到完成作业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3.激励评价跟进及时,以导为先,保持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有一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生活中,人会对美丽的风景过目不忘;人会对喜欢的物品清楚了解……这都是兴趣爱好在起作用。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当你对它充满兴趣,你就会发现,记住它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除了重视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外,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否及时跟进,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也很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成就感是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如果能读懂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作业中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延伸,让学生时刻体验成就感,那教学效果明显会好很多。
为此,笔者改变了作业的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学生们对作业评价的看重,为教师作业的收发和二次订正减轻了负担。活动用书作业上的一朵小红花意味着本次作业满分,也意味着学生们拥有了一次选择成绩加分的机会。课堂表演奖励的sticker,积攒到要求的数量,能换回一个小礼物,到期末能换一条锦囊妙计。语音作业根据完成情况,期末领取成绩50分不等。实践性作业根据完成情况设一、二、三等奖,手抄报也根据完成情况设创意奖、人气奖、特别奖和合作奖。作业形式多样,学生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作业做,教师再也不用发愁学生是否能完成作业。
当然,学生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和激励,他们高度的热情很快就会冷却下来。及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最好的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作业反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情况,教师及时地解读能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及时评价,能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弥补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朝着自己预期的目标前进。
不要吝啬给学生高分评价,教师的“大方”往往能有更多的收获。有一次,笔者在板报前粘贴优秀作业,一个女生走过来问准备把她的作业贴在哪里。而此时,笔者的手里根本没有她的作业,也就是说,她的作业质量根本上不了墙。此时的笔者被学生这么一问,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突然想到一个词:成就感!笔者想:如果把她的作业贴上去,那么该女生一定能产生成就感。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展示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激励吗?如果把该女生的作业贴上墙不就是对她最好的激励吗?作业展示的目的不是在炫耀作品有多漂亮,而是通过展示激励一部分学生,并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和兴趣。于是,笔者重新找出该女生的作业,把它贴上了墙,只是在作业中不够好的地方用红笔进行了批改修正。看到她很满足的样子,笔者也开心地笑了。这里也提醒了我们教师一个问题,展示的作业不一定都要是那些完美的作业,有教师批改修正的作业展示,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让学生们感到更真实,只要自己认真就能做好。而且,评价也不能只是一个标准,否则经常被表扬、受关注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久而久之,评价对于被表扬、受关注的学生和不被表扬、不受关注的学生都会失去激励作用。我们应该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当学生觉得通过努力有希望得到肯定时,他们才会对所做的事感兴趣,才会用心去做。只有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快乐的心情,也只有兴趣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当然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的负担其实并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少、密度有多大,而在于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尽可能多地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总之,在自上而下的系列评价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更多地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设计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英语才不会是一种负担,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