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育“魂”归故里

2013-04-29熊开玉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感言语素养

熊开玉

有一种旅行,不为跋涉千里的向往,只为漫无目的的闲逛;不为人山人海的名胜,只为怡然自得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则就是看心情——这样的你我不在少数,我们至今依然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题记

一、守望教育的家园,追寻诗意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故乡是生命出发的地方,那里山清秀,水长流,让人魂牵梦萦。古今中外,无数诗人留下的乡愁诗篇至今仍荡气回肠。浪迹天涯的游子,终有一天会重返故乡,可是,哪里才是教育的家园、语文的故乡?

脑海里时常浮现这样的情景:在一抹春晖里,我走过狭长的煤屑路,踱过窄窄的小木桥,湖水潺潺,草地芊芊,四面满是青翠欲滴的山峦,迎面的清风裹着优美的歌声飘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陶醉间,巧遇夏丏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门汀桥,便到了校园里。经亨颐的“长松山房”,何香凝的“蓼花居”,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丏尊先生的“平屋”……似一幅打开的卷轴画,次第呈现在我的眼前。国文课上,朱自清先生将自己刚刚发表的散文《绿》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教材给学生讲作文之道。美术课上,丰子恺先生把自己刚刚创作的漫画拿来给学生示范。音乐课上,学生们唱的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词谱曲的《送别》……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惬意、美好!

这情景如梦似幻,但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和无法忘却的记忆!这就是19世纪20~30年代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这里没有开不完的会议,也没有考不完的试卷;这里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本,也没有写不完的计划、分析和总结;这里没有班级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排名,也没有考前悲壮的犹如赶赴刑场的誓师大会。那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恐怖与肃杀,在这里更是闻所未闻!

但,这里有小鸟的鸣唱,阳光的和煦;这里有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空;这里有堤岸上的漫步,湖面上的游弋;这里有慷慨的陈词,琅琅的书声;这里有沉思时微蹙的眉,斟酌时问号似的腰。这里的学生能在落日的余晖下从容走进湖光山色,能在夜深人静时谛听天籁之音,他们每天都能在晨曦中自然醒来,用来看世界的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春晖教育的精髓是教育的自由、个性、活泼、潇洒,还有成人之美的教育宗旨,那里便是我向往的教育的故乡。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应当拥有一份诗意,葆有一份本真,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二、沿波讨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两千多年前,孔子跋涉在语文的长河边,寻觅着通往彼岸的渡口。“不学诗无以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修辞立其诚”……这位哲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他以自己的虔诚、睿智与经验不断地给后人指点迷津。

语文教育史已经几千年了,即使现代语文教育史也已百年,无数的语文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艰难探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语文教育指南,但这些探索的经验却各不相同,它们是我们的出发点,却永远不是我们的终点。它们给了我们帮助,但时代的变化仍然让我们常常感到困惑与迷茫。

面对丰富的语文,人们寻觅的方向与手段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在对语文教育进行理论的思考,有的在对现行的语文教育现状问难质疑,有的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仔细探索,有的则到邻近学科里去寻找支撑……

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在反思,在探索,在实践。也许,我们不必在意寻找的结果,风景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沿波讨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找语文的家园,让语文教育魂归故里!

我以为,语文教育应当是“半亩方塘”!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天地。在这“半亩方塘”中,老师和学生就像“天光云影”,于荡漾的碧波之中共同徜徉。在这空灵澄碧、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中,始终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语文课堂,是纯洁的象征,她应当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获得精神的皈依。

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诗化,她应当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语文教育,有“非常之观”。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或连峰接天,枯松挂壁;或金戈铁马,古道西风;或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它应当给我们的孩子以知识的滋养、智慧的启迪、审美的陶冶、文化的熏陶……

三、寻找语文的家园,让语文教育“魂”归故里

语文的“家园”在哪里?语文教学的“魂”指什么?我以为,语文学科的特质就是语文的“魂”,回归语文的“家园”就是回到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上来。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追求教学行为的学科品质,让语文课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寻找语文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方向。

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味关照下的语文教学,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与“思想”或者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是一对困扰语文教师的矛盾。事实上,当我们强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因素时,并不意味着思想内容的不重要;而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又丝毫不能忽视工具的意义。应当提倡“言意兼得”,反对得“意”而忘“形”。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功利驱动下,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应试技巧的训练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应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的总结当成教学的重点,把反复的单项或综合训练当成主要手段,使得语文教学走进了技术、技巧训练的逼仄胡同。另一方面,脱离文本,远离言语,或架空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或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会儿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会儿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课堂呈现的景象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学科课程,语文的课程形态决定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必须凸显其“学科”意义。语文实践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经历和接受语文知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特质定性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把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把养成作为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指明了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修订稿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规定性;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养成”理念,弄清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所谓养成,一是指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二是指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三是指综合性、基础性、过程性、非线性。

四、把握语文教学的行为向度,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行为向度,彰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追求。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弥漫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强化语感训练,内化语文素养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必须强化训练。训练的途径与方法是:

1.亲历言语实践,把握训练特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意义,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言语材料,通过“听听—读读—讲讲—写写”等方式,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系统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语感。因此,言语实践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口语交际实践,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言语运用中催生新的言语和新的思想,形成丰富、敏锐的语感和高尚的情感。

2.提升语感品质,明确目标指向

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感品质上,良好的语感品质又主要体现在语感的丰富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清晰性上。因此,语文课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为目标。语感的品质主要包括语感的独特性、丰富性、深刻性、敏锐性和清晰性。

3.坚持有机融合,提升训练境界

语感训练中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有机的整体,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也是语感训练的两个方面。离开了语言内容进行语言形式的赏析是失之根本,离开了语言形式去进行语言内容的感悟则失之依附。要把握语理和语感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语感实践,敏锐而直觉地领会语言的意义;通过语理分析,把握语言事实中富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落叶缤纷的语言丛林里涵泳品位,实现浸润性习得,进而走进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从“怎样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的思维活力,把握作者的写作心路和思路,因为“语言作品是作者智慧开出的花朵”。阅读教学要实现华丽转身,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关注“说什么”转向关注“怎么说”,从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转向指向写作指导的阅读教学。

(二)感悟语文魅力,享受语文之美

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感悟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借助情景感受美,展开想象再现美,感情朗读体验美,真情表达抒发美,也可以拓展延伸创造美,这些都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方法和情形,在此不再细述。

(三)注重思维训练,深化言语活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离开语言,思维的内涵无法显现;离开思维,语言活动便失去意义。很多教师对阅读感悟理解片面,思维训练有所忽略:“朗读感悟”满足于你读他读,而细读深思,具体地感受语言则有所忽视;“形象感悟”满足于看看画面,而透过形象,本质地感受语言则关注不够;“情境感悟”满足于角色表演,而引入情境,深刻地感受语言则不够重视。结果,学生所感悟的只是零碎的形象、粗浅的意义和抽象的情感。脱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固然是空泛的,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无疑也是肤浅的。只有坚持语言发展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阅读感悟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言语活动才可能是深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发散、运用比较、灵活理解、鼓励求异等多种手段,将言语活动引向深入。

语文教育的探索注定将经历漫长的过程,但只要热爱,便不会懈怠。

猜你喜欢

语感言语素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