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思考
2013-04-29王伟芳
王伟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能力发展。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如何让语文课绽放审美之花呢?我选择了占据语文课堂重要地位的阅读课作为根据地,在默默地探索与实践着。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途径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对教材的深钻。怎样钻呢?先读《课程标准》,再读教材,然后才读每一课,最后再研究每一课时。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二、入境动情领悟美
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言,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
三、感情朗读表达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当学生感受到了情与美时,怎样指导他们“动情”地“开口”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对学习语言来说,也是他一个收获的体现。怎样品味语言创造美呢?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学生读后,心潮随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感情同人物的悲喜而共鸣。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地发展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新的形象或新的结局。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空白,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让审美走进语文教学天地,继而走进我们的生活,从而成为青少年寄托情怀的一块“樱桃园”,以免在物质极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迷失自己,走入精神的荒原。
愿审美之花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中盛放!
注:
①“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出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②“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出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语文5~12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