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境界让教学内容产生活力

2013-04-29王爱胜赵向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立体化活力教学内容

王爱胜 赵向荣

对于教学一线,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显性依据是教学内容。平时,我们关注最多的教学方式无论经历怎样的变革,都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一是因为它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二是因为技术实际应用情况与知识体系的课堂学习存在差异。因此,如果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具活力,首要就是教学内容要极具活力,而不是我们目前过多追求的教学形式的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真正的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才能够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信息技术视野,形成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和有关教材编写的相关经验,可以考虑从教育蓝调的视角出发,在寻找最活力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负担,关键抓住课程根本目标,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而要做到这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适合信息时代要求、适合本地情况、侧重相关考试等都可顾及,内容的标准只要符合活力需求。具体如何做,可有三重境界,即从“求真的技术原则”到“专注的学科精神”再到“立体的载体视野”。

求真的技术原则

就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不论它叫什么名字,不论换成什么内容,都不应脱离“科学技术”这个范畴,尤其要彰显“技术”的真实原则。否则,无论是浅显的常识教学,还是高深的理论教育,都无法体现技术教育的实践意义,更无法激发技术课程对基础教育的技能培养目标。

求真,首先是求“科学真理”。概念、理论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哲学的。虽然信息哲学对课程的建立是有益的,但是对中小学的课程建设会有干扰。因为在中国,哲学如果过早、过多引入中小学,将会像新课程引入的一些“过程与方法”一样因为可操作性差而容易变异,甚至因为方法强势压过了内容造成教学效益的泛化。求真科学真理,就要有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且保持科学技术的正确性、原则性、先进性。一方面,要摒弃错旧概念,对无用知识及时剔除,对教条操作善于拓展;另一方面,多提供现实使用的技术,如蓝牙、Wifi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技术,如触摸交互成为新兴的技术,交互程序设计中的传统的键盘鼠标事件响应也要有所拓展。真实有效的技术能够给学生探索科学的底气,能够给学生提高技能的渴求。

求真,还要求“应用真能”。课堂教学虽然是一种模型化、简约化的教育方式,并非是对真实世界的完全照搬。但是,一个课程的价值,特别是一个科学技术类的启蒙课程,要的就是与现实相结合。西学渐进正是提倡要学实用科技,只有切合实际、学有所用才能持久而深刻,这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必由之路。所以,娱乐、趣味彰显的技术热情是靠不住的,过多所谓游戏教学、趣味活动会对学生真正的社会应用能力造成蒙蔽。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动漫流水线的视频、对天文科学家访谈等形成校外信息渠道,让学生了解技术的真正应用过程和用途。再如,通过组建数码工作室、网络实验室等建立校内教育环境,让学生真正体验技术的实践应用。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技术技能,但是多数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术真才实学,这对他们未来的价值观影响将非常巨大。

专注的学科精神

本轮新课程的优势之一是从技术普及学习提高到了方法、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但是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本轮新课程的劣势之一是从学科体系掌握到技术应用探索的转变,但是在实践中却得到了不当的放大。于是,现在的各学科课程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丢失了较多的学科精神,过于追求学习的形式”。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本没有错,可因为学习时间的缺乏、教学内容的繁杂、课堂组织的薄弱、学习评价的滞后等原因,造成教学内容跨越较大、应用泛化、浅尝辄止,因此我们需要重塑专注的学科精神。

专注,就是要“专注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技术的核心不能弱化。当然,技术不等于操作,不必要反复训练出教条的操作手,而应对技术的应用背景、内容、方式、效果进行专注的学习。例如,程序设计可以根据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步一步完成设计、调试成功、得出结论,只有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体会到程序的过程与方法,才能体会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专注,就是要“专注学习”,毕竟学生是以学习为目的,不是以应用为目的。应用只是学习的背景与载体,过度强调应用必然也会虚化学习。对学生来说应用毕竟有一些局限,就说邮件,中学期间能用它的机会又有多少?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学生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在学习中要引导他们体会到技术应用体系的现状与发展。通过专注的学习内容,才可以产生更强的学科精神、更多的思维能力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创新梦想。

立体的载体视野

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变化时代性很强,加之内容涉及的领域又非常广泛,一直以来教材等内容载体固态局限性滞后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学习方法受具体内容线索的约束而产生困惑。教材这类载体,编写有一定周期,并且需要审查,不可能每年都做大的修改,难以应付软件升级、技术换代。即使努力用“超越软件操作界面”的“通用式”技术教学来应对,也无法完全回避这种冲突。目前,课程所强调的方法与过程的体验与规律的把握,也因为教材内容的体系问题,导致可操作性较差。因此,立体化的内容载体是早就有的期待了。

立体化教学内容的架构可以借鉴传统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不宜过多、过细,能够比较明确地“对关键的技术进行讲解”,对较难的操作步骤进行示范即可。体现在教材上,可以通过超链接,甚至扫描码,借助方便的网络资源来相应地辅助学习。资源内容在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之外,可以增加教师的在线指导、同学的在线讨论和网络百科等内容,尤其是提供发达国家技术前沿的网站资源以拓展技术视野。

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参考“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指导”,通过提供简约的学习平台及学习专题,适当指导、记录、评价学习过程,提供可视的专题内容和可控的学习过程。例如,通过维基或博客平台搭建明晰的课程框架,指导学生体会到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络和技术深度;通过适当的专题项目管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作品创作。

立体化教学内容的延伸目的是“让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空间”,通过可拓展的空间预留,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当前流行的软件、技术完成学习。例如,图像的加工,现在基于触摸技术的软件越来越多,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效果也很具特色。或者,在程序设计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计算机语言进行设计,如动漫软件中的程序控制、手机中的应用开发等。

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拓展“最时尚的技术视野”,学生通过对新技术名词的了解和对新技术的体验,能够保持最新的技术视野,增强技术美感,提高其探索兴趣,提升学科的亲和力。例如,介绍《大数据》等前沿图书中的特色观点;了解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现在与未来的应用;体验卫星定位导航、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生活的融合等。

当然,让教学内容更具活力的办法还有很多,求真、专注、立体仅仅是最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主题的创意、范例的典型、理论的通俗、技术的实用、活动的自主、探究的有效等诸多教育要素会变得更有生机。或者说,各种教育要素活起来就能让课堂更有生机,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最底层的是教育之“心”,心能够为之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之本——血液。

猜你喜欢

立体化活力教学内容
活力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改制增添活力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