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三国杀”:基金券商私募谁是英雄
2013-04-29王晶
王晶
6月1日,券商和私募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将正式开闸,传统公募基金将迎来更严峻的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这三大机构的业绩表现看,公募基金完胜,平均收益率是券商集合产品的两倍多和私募产品的1.6倍。
疯狂过后,券商迷茫备战
6月1日新“基金法”实施以后,券商新产品发行将陷入停滞。而在5月“最后时限”内,部分券商可谓不遗余力发行新产品上演最后疯狂。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资管共发行744只集合理财产品。其中,仅在5月份就发行了299只,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总量。一些中小券商更是猛发产品冲规模。如恒泰证券集合理财产品规模近两个月内骤增了近160亿元,截至目前,其集合理财产品总规模逼近200亿元关口,稳居券商产品发行规模前六位。
券商产品发行节奏加快的背后,既有全行业资管业务处于上升阶段的影响,也有“打时间战”的紧迫。根据规定,券商在6月1日已经设立的大集合计划可以在存续期内继续运作,在取得公募业务资格后,可征得客户同意转化为公募基金。
5月23日,兴业证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的议案》,公司将向证监会申请开展公募业务资格。由此,兴业证券也成为了第一家公开申请该项资格的上市券商。25日,长江证券通过了该议案。此外,光大证券、国泰君安、东方证券、浙商证券等多家券商都在为申请公募资格进行积极准备。国泰君安资管子公司特意为此成立了基金部。
然而,对于这些积极备战的券商,一边是积极准备,另一边却也充满着茫然。6月1日券商大集合停发后究竟如何“转公募”,何时能获批等问题,多数券商都表示还不清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还没有看到相关部门出台相应业务实施细则,甚至连业务申请材料应该提交的具体部门也不清楚。但而券商人士认为,证券公司市场化程度高,在用人和薪酬上更有竞争优势,创新能力更强,这样的企业文化传导到子公司上,能建立起有能力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班子,这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扬长避短,私募争当排头兵
一直以来,市场一直将私募作为公募的对立面来比较,实际上,这两大门派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即将实施的《新基金法》变成事实,机制灵活的私募,或将成为打破公募产品同质化的排头兵。但私募很难像公募、保险一样建立强大的销售团队,应该扬长避短,通过不断优化业绩。一般来说,公募公司一般股票型资产管理规模至少要达到100亿元以上,才能实现盈利。私募发行公募基金后,如何迅速地拉动规模,如何制定渠道和直销策略,通过直销,银行,券商或独立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推动销售,如何与现有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当面或错位竞争,也是当务之急。但由于私募公司的控股股东一般都是基金经理本人,因此,在投资风格上私募领域可能更具特色。
据了解,现有的私募基金公司中,除了目前在公众视野中甚为高调的星石以外,凯石也正在积极的开展公募业务。而重阳、朱雀、民森、金中和等符合发行公募条件的私募,则表示尚在观望之中。一位基金分析师回应称,因为偏股型基金更加考验基金公司的能力,用其塑造品牌也将更有力度,因此第一发产品是偏股型的可能性更大。
竞争加剧,公幕迎来版图重构
如果说2004年实施的《基金法》为中国基金业前15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对于正陷入瓶颈期的基金业来说,修订后的新《基金法》将再度为行业发展注入制度活力,而能引导其他机构发展公募业务,无疑又多了一个“水龙头”。
“这是我们盼了多少年才盼来的结果,终于将有公募牌照了,我们的新时代也到了。”一名券商中层激动的表示。“如何布局先不说,自己有牌照,我们就不用到基金公司那里去理财了,以前基金公司的机构客户可大部分是我们。”一名保险资管人员更是直言。
实际上,目前公募基金已是一片激战正酣的红海,对于这些想加入“抢食”队伍的机构来说,都不得不展露出各自的优势。如私募基金灵活,保险公司在固定收益领域实力不俗,而券商则市场化程度高、资源协同效应强。这种“鲶鱼效应”将给未来的基金业带来更多元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投资者无疑将最终受益。在产业链上,公募基金服务行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话说回来,无论是公募基金也好,私募基金也好,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拿出优秀的业绩来留住客户。对于公幕来说,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的基金业能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选择性可能会更大,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更好的服务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