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2013-04-29刘振腾
刘振腾
数学课堂交流是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给学生主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有效的数学交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一、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交流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教师与某些优秀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课堂交流成了少数能力强者的展示平台,程度差的学生成了交流活动的“陪客”。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行为。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就需要教师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笔者曾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在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反馈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这让笔者顿时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在探究环节中一直强调并重点让学生理解的“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在判断时却出错了呢?笔者并没有斥责学生,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看来这道题,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这时,认为错误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只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句话没有说完整。”还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时,认为正确的同学都表示赞同了。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呢?笔者再次向这些学生询问:“那刚才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下你们的想法吗?”这时便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刚才我们太粗心了,没有看清楚题目。”还有一个学生反思道“我看到我桌面上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这样的,就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了。”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斥责,而是蹲下来和学生心与心地交流,教师把手势、语调和目光等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暴露出学生本真的想法,在课堂上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乐意参与交流活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激发学生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想和讲,提供每位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来表现自我,促使他们主动地、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引导独立思考 提升交流深度
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没有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课堂交流将更多地流于形式,丧失交流的价值。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教师在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算一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经过个人的积极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学生1:我把这道分数加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来做:0.25+0.5=0.75。
学生2:我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再把另一张纸片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发现结果是。
学生3:我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并不马上给予评价,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比较,让班级中其他学生有更多发言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引导,最后让学生对三种方法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感悟到:“原来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样的,第二种方法很形象地解释了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有的学生能主动对第一种方法进行质疑:“第一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异分母加减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来只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的独立思考才是课堂交流的前提,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这样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及时反馈评价 拓宽交流广度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以普通者的身份参与交流,或在小组讨论中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学生的思维相对会更活跃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谈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教师也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课堂隐性信息。有些个别的隐性问题,教师可以当场答疑;有的典型性问题,可以供全班一起来讨论。小组讨论中,为了捕捉反馈信息,教师所提供问题的形式新颖,就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讨论,也能捕捉到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另外,要使课堂交流落到实处,教师的适时恰当评价也必不可少。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回答最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
笔者曾教学三年级第五册《时间的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参与进行课堂交流就有很大的必要。在教学“从8:05~8:45经过了多长时间”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不断参与多个小组的交流,或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修整补充,使学生在师生共同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从8:05~8:45到底经过了多少时间。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反馈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生1:用减法来解决:45-5=40分,因为分针从0走到9是45分,分针从0走到5是分钟,要知道从8时0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就要用45分减去5分。
生2: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分针从5走到9一共走了8大格,每一大格是5分钟,那么8 大格就是8个5分钟,就是40分。
生3:用60-5-15=40,因为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钟,分针从0走到5是5分钟,分针从9走到12是15分钟,要求中间经过的时间就可以用60-5-15来进行计算。
学生的想法的确非常独特。这样通过教师参与交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运用课堂交流的目的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必须以营造全员参与、和谐的交流氛围为前提,以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最后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及时评价下进行,从而达到课堂交流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峰学校 315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