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公民政治素养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2013-04-29周明龙
周明龙
【摘 要】当代中学生作为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成长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教育界人士对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素养的探寻从未停止,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从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如何来教等层面作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剖析,很有必要。
【关键词】中学生 政治素养 缺失 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然而,政治文明的发展必须伴随着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必要的公民政治素养是现代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当代中学生作为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公允地讲,教育界人士对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素养的探寻从未停止,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
1.在“为什么教”层面,价值取向难以一致。
中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提高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由于我国公民教育体系不完备,在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素养方面,难以形成一致的声音。
首先是家庭。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家长更关注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知识量的积累、知识点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升、成绩的提高,严重忽视对子女的公民政治素养的正面引导,更缺乏公民政治素养的养成实践。某位女学生回家跟家长讲要竞选班长,家长却跟女儿讲:“你还是把学习搞搞好,当不当班长无所谓。”可见很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要培养孩子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和管理者所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是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中考、高考成绩直接决定着他们所读大学的层次,进而影响到以后的工作。而对学校而言,中考、高考考取人数直接决定着学校在当地的地位。教学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已严重影响了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某高中学校曾举行一次学生会主席竞选,结果竟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报名,最后学校只好指定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做学生会主席,然而这名学生却只顾自己的学习,在位三年没有举办过一次学生会活动。
再次是社会。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让人们产生只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社会担当、良心道德在利益面前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我国民主政治还有待完善,制度不够健全,机制不完善,使公民无法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无法切实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再一方面,政治参与需要激情,但又不能为情感左右。社会上部分青年对诸如钓鱼岛等问题不理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中学生政治参与的情绪。
2.在“教什么”层面,内涵界定尚未明确。
关于政治素养的内涵,不同学科的学者基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社会学将政治素养的形成视为政治社会化的结果,认为个体在政治环境熏陶下,在政治社会化机构的教育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政治人格,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和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政治学认为,个体的政治素养是内化了的政治文化,表现为维持、传播和发展以统治阶级的政治取向为核心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信仰等政治文化。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素养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教育学认为,政治素养与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政治教育“就是向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传播政治文化”,它关注的是人们适应和参与政治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技能等政治素质,代表一定政治体系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公民的政治素养内涵应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第一,政治观念。主要是指公民对政治及政治参与的看法和态度。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价值,以及对政治参与的态度等。总的来说,政治观念回答的是公民如何看待政治、怎样对待政治参与等问题。如当前中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看待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如何看待我国的选举制度、如何看待当今的民族问题、领土纷争等。一个人的政治观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欲望和行为取向。
第二,政治知识。主要是指一个公民具有的关于政治和政治参与的知识状况。关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如政府由哪些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如何分工,各自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等;关于政治过程的知识,如国家政策由谁制定,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制定政策应遵循哪些原则、经过哪些程序等;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如作为公民在各个政治领域和政治环节应具有哪些权利,同时需要履行什么样的义务,等等。
要谈政治,就必须了解一国的国体、政体、权力机关构成,否则常常闹笑话。一定的政治知识是一个公民正常参与政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基础。
第三,政治技能。主要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的技能水平。公民的政治技能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政治参与技能,即公民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正确地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公共利益。二是政治参与的技巧,即公民能够灵活地运用公民权利,以保护和追求自己与集体的利益。政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效果。
3.在“用什么教”层面,课程建设还须用力。
从政治观念、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三者的联系来看,仅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没有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无以实施积极、正常、有效的政治参与,从而难以实现高度的民主。如学校检查学生政治素养仅靠一张试卷来作定论,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说穿了就看学生能答出多少道题目,得多少分。学生政治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技能根本不能从试卷上体现出来。
从完善公民政治素养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位一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网络还须着力。一、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互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公民政治意识。二、学校应努力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注重分阶段、分层次,实现公民教育的终身化。三、在大众传媒方面,充分发挥舆论在公民政治意识建设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报道,吸引民众对公民意识问题的关注度,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
从公民政治素养教育“生活化”的角度来看,从理论的灌输回归到生活实践,还须努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目前,对于公民政治素养的学习,课堂教学是把学生与活生生的世界相脱离,学校并没有把公民政治素养培养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影响了社会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4.在“如何来教”层面,教学方式略显单调。
培育中学生政治素养的主渠道是中学阶段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这些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培养公民政治素养的内容。但对于培育中学生公民政治素养的教育不能止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教学情境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政治,只不过现今教学很少有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去汲取营养,从而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如看待党内的腐败现象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认为共产党缺乏监督机制,无法根除腐败。但如果我们学习政治课程《生活与哲学》,讲坚持矛盾观念、辩证地看问题时,政治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古往今来有之;腐败是一个全球问题,中外各国存在;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权力形影相随,不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腐败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但中国共产党是非常有反腐决心的。诸如此类的教学才有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其次,课堂教学基于情感。政治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注重让这些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受益匪浅,而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学习《政治生活》一课,在学习公民政治自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介绍了以下情节:2010年四川省某市杰出人才评选过程中,全市350万人却投出了2500万张选票。经过事后调查,有网络公司试图让特定候选人当选而利用技术手段制造了虚假得票数量。还有一些严峻的问题,一些不法之徒借助“黑客”技术攻击政府网站、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政府文件、窃取国家机密等;境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散布政治谣言和邪教思想,煽动对社会不满情绪,扰乱政治秩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等等。教师提问:“对此,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引发学生进行辩证的、深度的思考。
再次,课堂教学需要践行。对于中学生而言,亲身的社会体验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各种政治政策,培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有关民族政策的内容时,教师指出,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比如我们对待少数民族的同学,就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自由。再如,在讲授关于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行使自己的民主管理权,年满十八周岁的高中学生可以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在社区选举中认真而庄重地投上自己的一票;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利,看到危害公民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及时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从而和周围的居民一起创建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