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2013-04-29陈静
陈静
一、在生活中注重情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有了生活,就有了体验,也就有了非写不可的文。这样,教师在学生与作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化难为易,疏浚引渠,帮学生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作文如清泉般汩汩流淌。
学生小文片段摘录:片段一:“苦菜花,混杂在城市修剪齐整的草坪里看不出她们的存在,远远望去,只有大片大片的绿,只有走近了,细心的人才会看到柔软的绿色地毯上镶嵌着点点的微黄,他们灿烂地向着太阳欢笑。这苦菜花,夹杂在娇贵的小草之间,努力地开着,没有半点自卑。小草是人工培植的,我亲眼看到园艺工人从别处把她们搬来。小心地施肥浇水。苦菜花呢?是谁带着它们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一枝枝,一丛丛?昂然怒放?看到苦菜花拥挤在小草中争着阳光,不知为什么,心里充满了感动!”
片段二:“漫长臃肿的严冬还不曾退去,当有着太阳光般颜色的迎春花喜灿灿展露在眼前的时候,乍然意识到春天来了。看路边一枝淡黄色的闪着亮光的迎春花俏立枝头,心情也格外明媚。”
事实证明,学生在走进自然,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热情,智慧、他们的语言能力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他们稚嫩纯真的心灵是观察感悟最好的器官,丰富的心灵必然有丰富的思想,纯美的心灵必会有飞扬的文字。因为泉水自有它涌动的力量。
二、在体验中强调精神引领
写作本质上是指向心灵的,只有真正触及心灵的写作才能让人感动。那些充满心灵感动的文字总会让我们爱不释手,回味悠长。
我常采用的做法鼓励学生去读名人传记,经典名著,自己写出关于生活真善美的下水文章与学生君朋互动。有人说,好书就像阳光,在成熟的果实上找不到痕迹。坏书却如冰雹,果实上伤痕随处可见。名著的作用也由此可见。在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名著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撑自己执着面对世界的东西。面对初中生,我都会给他们推荐很多名著去读。近三年来,我每周都会有固定一节课来解读事实,名曰“深度报道”,我会关注时下社会的一些深度报道:从奥运会精神的传承,到世博文化的展现,从国内地震到国外海啸,从微博弱势群体的生存观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引导学生天下为己任的大责任意识。
教师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笔触,轻轻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他们喜欢杜老师的下水作文,都会很用心地去点评,也会模仿,不再“惧文千里”从而写出一篇篇令人感动的小文。春风化雨,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心灯点亮,精神世界得到引领,积极、健康、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作文主题得以确立,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三、在提高素养中加强语言积累
学生有时候写不出东西是因为他们占有的素材少,语言贫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多读多写多说。在给学生推荐名著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建立杂志共享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一步步提升着。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记日记,少则三五十字,多着几百字不限。但要坚持经常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摘抄优美的语言段落。久而久之,日记成了写作的智囊,语言的背包,作文的素材。平时教学中我邀请学生每天与我一起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每节课给学生5分钟的“社会见闻大讲堂”练兵,既可演讲,又可讲故事,从最初的成语故事到社会见闻,深度报道,到初三的演讲。既表达了口头能力,又在搜集材料中提高了阅读的筛选信息能力。这样的作业一坚持就是三年,习惯成自然,增强了写作的惯性。三年来,学生写了不少佳作,比如有学生在读了《读者》之后写的读后感《这条小鱼在乎》。还有同学随笔:《假如我是一只鹦鹉》《因为有了你》《是你启蒙了我的善良》,《请给草根一个家》,《父亲,我是你的守望》皆文辞质朴,以情动人。
鼓励学生积极去创作。利用班报,论坛,博客,这些平台把优秀的习作发表出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大奖赛,向各种报刊杂志社投稿。当学生的习作变成了铅字的时候,一种创作心理和一种作家意识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逐渐就会自觉写作,使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体验和生活习惯。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