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情有味
2013-04-29郑庆青
郑庆青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懂得如何驾驭课堂组织课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来。
一、牵动情感,让课堂富有“和谐味”
1. 导语牵情。富有艺术性、动情的导语,能够轻松自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如我在教李白《行路难》一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明媚的日子,他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进了长安,内心涌动的是安邦定国的豪气。然而,三年后,他便厌倦了宫廷的尔虞我诈,依然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走出了长安,李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才能成为我国诗园中的奇葩,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行路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这样,李白的人格魅力牵动了学生的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增加了学生赏文之欲。
2. 讲解融情。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的工作。老师在讲解课文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情感,运用鲜明、生动、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并辅之以恰当的“体态语”,富有深情、激情地去讲析,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赏文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赏析文章。如我在带着学生赏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我用昂扬的激情渲染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之情。又用深情的话语讲述了发生在大堰河身上感人的故事。这样的语言抒情色彩强烈,句句扣动学生的心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情的语言,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在学生们盈盈泪光和涌动的激情中,我知道学生真正触摸到了诗中人物的灵魂、大堰河的可敬可爱,这种情感共鸣是任何其他分析所不能替代的。
二、挥洒幽默,让课堂充满“灵动味”
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疲劳紧张的神经,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教《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情节时,在同学们感悟人物基础上,我大喊:“噫!好了!我中了!”同学们大笑,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好”中喊出范进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也理解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多深。分析《小巷深处》中“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我请同学们改换成同桌的名字后试读:“我家某某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同学们在大笑中领会了“母亲的自豪”。机智、俏皮的话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近了师生间、文本与学习者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心智。
三、巧作引导,让课堂充满“启迪味”
1. 巧借插图。如教《背影》一文,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欣赏语文书第一页图画《父亲》,我让学生说说这个父亲的形象特点。同学们七嘴八舌就说开了:饱经风霜、枯黑、脸上布满了像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目光的老年农民。是的,这就是我们饱经风霜,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而我们课本上的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对儿子的真挚感情,都表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一个联系,使同学们对父亲这样的一个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巧借多媒体。如《白杨礼赞》一文所写的白杨,其外形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特点作为南方没有见过白杨的同学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最好的引导莫过于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一看那西北雄壮苍凉的黄土高原,听一听那呼呼的北风,感受一下一棵棵在北风中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恢弘的气势,效果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