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与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
2013-04-29王婷婷
王婷婷
摘 要:近年来陕西作家叶广芩凭借其不骄不躁、平淡自如的文风在文坛迅速崛起。她是清朝贵族后裔,但她却反感别人称她“格格作家”。她一手握笔,一手为官,文章写得应者云集,官也做得闲云野鹤。她将女性特质发挥到极致,又不乏男性的硬朗与锐利。她的“家族小说”让她在文坛一鸣惊人。随后她又创作了一系列的京剧小说,用她对京剧的满腔热爱为我们谱写出了《豆汁记》、《逍遥津》、《状元郎》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京剧”小说。
关键词:叶广芩;京剧;京剧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84-02
一、创作京剧系列小说的渊源
叶广芩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自小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戏,爱得如痴如醉。”[1]小时候因为一本《梦华琐簿》让她对梨园行充满了好奇,也让她从此迷上了京剧,爱上了京剧。长大后才发现《梦华琐簿》只是一个诱因而已,对于戏剧的这种深邃的爱原来更多的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因为小时候父亲总是用他那颇带表演意味的口吻给她讲述《梦华琐簿》中的奇闻逸事,叶广芩的父亲原本是从事陶瓷美术的教学与研究的,但他的戏唱得好,京胡也拉得非常好。“晚饭后,父亲经常坐在石榴树前拉胡琴自娱。那琴声脆亮流畅,美妙动听,达到一种至臻至妙的境界,几位兄长亦各充角色,生旦净末丑霎时凑全,家庭自乐班就此开场,热热闹闹一直唱到月上中天。”[1]所以说在叶广芩的“戏痴”路上,她的父亲以及她的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她的眼里京戏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更多的是一种联系亲情的锁链,在京剧的氛围里,大家其乐融融,充斥着家的温暖。也许在叶广芩注定坎坷的人生中,那便是最为难忘的一段吧!在往后离群索居的日子里,京戏也便成了她聊以慰藉的一种寄托!
然而叶广芩曾经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家庭使我认识了戏,爱上了戏,却又阻碍了我与它的亲近,有时把我推入很尴尬的境地,遂得出结论‘此生与戏无缘!”[1]的确,清朝贵族后裔的身份,让她很容易接触到了戏剧,爱上了戏剧,可同时又是这个身份让她远离家乡,远离了京剧。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说出如此心灰意冷的话吧!此生与戏无缘,这得是有多么的绝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啊!无奈命运的捉弄,让她远离家乡,远离心中最爱的京剧,但这种距离上的远离不仅没有削弱她对京剧的热爱,反而让她更加珍视与怀念京剧。所以,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作者才会一蹴而就地创作出十几篇京剧题材的小说,来满足自我对京剧的一种缅怀与心灵的慰藉!当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些小说的时候,看到不只是一个作家对于一种文化的热爱,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情结!
二、京剧对作者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从小接触戏剧,戏剧给予作者的不单单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寄托,同时也为作者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叶广芩曾在一篇访谈中说:“要赋予人物典型的性格,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在一部戏里不能有性格相似的人物出现,否则这部戏就显得很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大家都出彩,戏就好看了,京味儿戏讲究‘吃饺子吃馅儿,看戏看旦儿,要有漂亮的花旦,也要有正规的老生,这个戏就站起来了。京戏把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这也就是强调人物不同的性格”[2]。叶广芩从京剧中悟出了小说创作要吸引人的关键因素是要具有生旦净末丑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人物一定不能雷同,人物性格一定要鲜明,各具特色。而这一点在叶广芩的京剧系列小说中更是运用得游刃有余。
在小说《豆汁记》当中,作者就为我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而又具多面性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带着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四爷、莫姜、刘成贵都带着旧文化的遗老遗少气息,但在作家写来又各不一样,四爷并不死守旧的那一套,他赞赏莫姜不同于主子对奴才的赞赏,主子赞赏奴才的标准是对自己忠心和能办事,四爷赞赏的则是莫姜的人品气质,这是有平等意识做基础的。”[3]而四爷也正是这部小说中最正规的老生角色,莫姜则就是独一无二的旦角了,莫姜出身卑微,生活艰辛,却性静如水,气韵清朗。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笔下的莫姜长得并不漂亮,可她的人格魅力已经足以弥补她在外貌上的不足。她有奴性,但她对刘成贵以德报怨,对四爷是以涌泉报滴水之恩,她对别人要求甚少,只是一味地付出,她因为自己的付出使别人愉快而感到欣慰,这都是莫姜身上的闪光点。而刘成贵则是这部小说中当之无愧的丑角,可恶至极,一个十恶不赦的赌棍,“钱在他手里就跟流水似的,输的时候连家里的被褥都让揭了去。”[4]最后竟然将莫姜输给一个小混混儿,幸得小混混儿看不上莫姜,才是莫姜幸免于难。然而为了还赌债,刘成贵又惦记上懿太妃赠给莫姜的一个翡翠扁方,莫姜不给,刘成贵拿起菜刀便在莫姜脸上砍了一刀。这种种的苦难,莫姜有怨过、有恨过,可是这怨恨却永远也盖不住她心底的那份宽厚与善良,当刘成贵走投无路再次投奔莫姜的时候,莫姜依然用她那广博的胸怀宽恕了他。《豆汁记》这部小说没有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却有着豆汁一般“酸中带甜,醇味十足”的迷人韵致,更多的原因则来自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娓娓道来,牵动人心。
在《逍遥津》当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群老北京标准的八旗子弟在清王朝灭亡之后的潦倒生活。“写他们穷讲究好面子,写他们的软弱和安于现状,写这些没落了的人们的无力与挣扎,但也写了他们的倔强和尊严、爱和重生。”[5]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同样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首先说到七舅老爷,他一辈子玩世不恭,大清朝都亡了,还沉迷在昔日的享乐当中不知悔改,终日只知逗鸟养蛐蛐。在他的头脑中永远没有一种危机意识,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他该干吗还干吗,永远都生活在小我的世界中。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还死要面子爱摆谱,一辈子都放不下他那王爷的架子。文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便是七舅老爷的儿子青雨,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一个清秀、文质的少年。可他偏就继承了他爹的秉性,是个“糊涂”,是个“天然呆”。他痴迷戏曲,少爷做派,对世俗人心没有准确的定位,日本人来的时候他没有家国仇恨情怀,险些沦为汉奸。误入梨园,原以为可以正正经经当个戏子,却成为了别人的男宠。正当我们以为这美好少年就要在这浑浑噩噩中浪荡一生的时候,他心中的那份亲情觉醒了。在得知父亲被日本人打死之后,他一个懦弱的戏子竟也爆发出惊人的魄力,抢过一柄机枪便朝日本人扫去,最终自己也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青雨的一生都是懵懵懂懂,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重拾了他的尊严和爱!大秀应该是这部小说中最隐忍也是最为凄惨的一位女性,她的一生都是围绕着她的父亲弟弟而转,为了养活父亲和弟弟,她一个三十好几的老姑娘依然待字闺中,直到父亲弟弟都离去了,剩下的也只是她形单影只的单薄身影,一生未嫁!
小说的结束留给人们的不只是一时的感时伤怀,更多的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这便是叶广芩的高明之处。“下笔如有神”,轻描淡写就为我们塑造出这么多的经典形象。叶广芩的父亲曾经对她说过:“学戏与做人事理相通,凡事都得尽力,都得用心,不能投机取巧。”当然这是戏剧在做人方面对于作者的启发,但是作者从戏剧中发掘到的却远不只这些,戏剧对于她的创作也是功不可没的,叶广芩从戏剧中吸收的创作技巧,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所以才孕育出这么多的优秀作品!
三、京剧与小说的完美结合
京剧作为一种传统剧目,很少有人能如此大胆地将其与小说创作相结合,即便是写,也只是一笔带过。像叶广芩这样名副其实地将小说情节与京剧剧情相呼应的则少之又少,毕竟京剧的经典唱段都是上百年的文化积淀,想要在经典上创新是十分困难的,要在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全新故事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叶广芩做到了,邓友梅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过叶广芩:“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味,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6]“她的小说看似散淡随意,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独辟蹊径,放得开,收得拢,似臻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故事讲得行云流水,人物写得入木三分,从容淡定中蕴着智慧和深刻,闲散温婉中透着幽默和锋芒。”[7]最具代表的还是她的《豆汁记》,《豆汁记》是一出有名的京剧。故事出自《喻事恒言》的《痛打薄情郎》,讲的是一个叫金玉奴的乞丐女用一碗豆汁救了一个饥寒交迫的穷书生莫稽。莫稽感激涕零,遂娶了金玉奴为妻,岂料,在莫稽考取了功名当了县官之后,他居然开始嫌弃金玉奴,将她推入江中。幸得被巡抚大人救起,当他得知金玉奴的遭遇后决定帮助她,收她为义女并将其许给了莫稽,莫稽求之不得,在洞房里金玉奴将这个负心人狠狠地打了一顿,而后,在巡抚大人的劝解下,两人又和好如初。小说《豆汁记》与京剧《豆汁记》在行文中暗暗契合,处处呼应,使小说拥有一种独特的悠悠的韵味和深意。莫姜同金玉奴一样是一个出身卑微、命运悲苦的下层小人物,她们都遇到了一个薄情寡义的丈夫,拥有一段被抛弃的凄惨历史。作者就是借用金玉奴的命运悲剧来渲染莫姜的人生悲剧,待读完整篇小说后,再与戏文对照,恍兮惚兮,前世今生,人生与舞台,历史与现代叠印交融,边界已变得不甚分明了。而这就是叶广芩的高明之处,原本一部从开头就已经知晓结尾的小说,她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让戏文与故事情节完全融合,没有一点故作点缀的痕迹。相反,却给人一种戏若人生,人生若戏的朦胧美感和人生体悟。莫姜与金玉奴她们的命运早已在时间的交错中交相辉映,互相纠缠,小说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莫姜一人的痛苦,更是将一个时代女性的悲痛叠加。这种渲染氛围的方式,力度强大,震撼十足,同样也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叶广芩.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2]访著名编剧叶广芩:重述北京流散的记忆[N].中国艺术报,2011-01-21.
[3]丛治辰.叶广芩:《豆汁记》点评[J].中国艺术批评,2009,(1).
[4]叶广芩.豆汁记[J].十月,2008,(2).
[5]叶广芩:在历史与现实之间[N].人民日报,2008-09-25.
[6]邓友梅.沉思往事立残阳——读叶广芩京味小说[EB/OL].中国作家网,[2007-01-19].
[7]刑小利.文人情怀史家眼光——叶广芩论[J].中国作家,2010,(9).
[8]叶广芩.逍遥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