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倦的登山者杨再春
2013-04-29冯又松
冯又松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的2011年5月6日,著名书法家、摄影家杨再春书法摄影作品义拍会在唐山举行,参拍作品为70幅书法和30幅摄影,共拍得善款1120万元,全部捐献河北省正在筹建的全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项目——南湖龙泉禅寺。是年5月17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李大钊诞辰122周年而举办的“书怀壮志·杨再春书法艺术展”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第十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思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石宗源,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趙文芝,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等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展出作品一百余件,书写内容主要为毛泽东的诗词和李大钊的诗文,书写形式既有秀美隽永的小幅作品,也有长90米的书法长卷、宽19米的20条屏和诸多丈八书法巨制,使观众受到壮美和爱党的双重教育。有人或许要问,杨再春先生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连续举办大型书法拍卖会和书法展览,他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与杨先生并不多的接触中对他勤奋创新的一些感悟。
“三余”
在一次书法讲座上,杨再春老师一反常态,放下书法理论和技法不讲,别开生面地讲起了“勤奋”和“字外功”,大讲特讲读书的必要性和善待时间的哲学。他说:“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是讲一个人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学习,非下死功夫不可,要勤奋到痴的程度才行。”针对有些人强调工作太忙,想读书而没有时间,杨老师一针见血地说:“其实,谓学无暇者,虽暇亦未必能学。”他以今古贤达为镜子,要大家学习他们勤奋苦学的精神。他说:“《古文观止》老版本二百篇,新版一百九十七篇,巴金能背诵二百篇,故其行文从无碍滞,信手拈来。齐白石一生勤于作画,从三十五岁画到九十五岁,六十年间画了十万张画。六十年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天,平均每天要画四张半还多。他有一方印章很有意思,叫‘痴思长绳系日,他想用一根长绳把太阳系住。多么可爱多么勤奋的老人啊!”
“古人用功的例子就更多了。 ”杨老师说,“比如,唐白居易说自己‘昼课赋,夜读书,兼作诗,口舌生疮。宋陆游《读书》诗云:‘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杨老师特别讲到三国大文学家董遇,说他一生写过很多书,有人问他哪来那么多的时间?他答曰:“三余。”又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杨老师说:“我们现在工作都很忙,搞书法只能靠业余,不挤时间什么也干不成。我现在要写点东西也是靠‘三余,即下班工之余,开会时之余,星期周之余。”杨老师说:“越是大家,读书越勤奋。或许可以这样说,凡大家没有不勤奋的。”
杨再春曾任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工作不谓不繁重,但是他在任职期间出版了37部书法专著,可谓著作等身。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写作呢?就是充分利用他的“三余”。记得一年冬天,我造访他在体大的“窄而旧”居室,见满柜满桌满地都是书法,他正在编著一本书法集。他说:“好不容易放寒假了,离开闹市里的家,躲到这里,煮一大锅粥,饿了就着咸菜吃粥,吃饱了继续写。”作为早已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还这样打拼,令我敬佩不已。
“忐忑”
在当代中国,凡搞书法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杨再春的。就是国门之外,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的书法界,对杨再春和杨再春书法也是熟知的,因为杨先生不仅出版书法类图书多,而且他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大型《电视书法专题讲座》,历时3年主讲了46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章法和书法病院、文房四宝等,一时引起轰动,也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多次邀请他去举办书法讲座和展览。1993年杨再春访问新加坡,他在讲台上当众背诵《兰亭序》法帖,引起满场喝采,当地报纸迅速作出反应,以整版篇幅介绍杨再春的书法艺术。1996年他出访日本,应日本著名的汉学家西田丰明先生的邀请到他家中切磋书法技艺。满头白发的西田先生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他说他能背诵百余首唐宋诗词。说到兴头,西田脱口背起来,从“白日依山尽”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口气背了十几首,然后问杨再春能背些什么。杨先生知道这是西田老先生有意考他的字外功,于是笑着对西田先生说:“背个王勃的《滕王阁序》吧。”说罢,他嘴上像架起机关枪一样嘟嘟地背诵起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接着又背起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将进酒》来。西田先生捋着白发说:“杨先生能背诵这么长的诗文,真是令人钦佩,我还不行。”
因为名声在外,杨再春先生不敢懈怠,总是孜孜以求。2000年他编著出版了《墨迹章法通览》一书。这是他多年来研究书法和从事书法教学的一次总结。全书收集古今各种书体、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近千幅,其中有他自己专为这本书创作的作品。杨先生对每幅作品都加上了释文,并一幅一幅地进行评点。工程浩大,可谓孤心宏旨。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仔细看了书的清样后,赞许地说:“这样大量的资料工作不容易啊,每幅作品都要分析章法。这项工作以往没有人去干。很好啊,为学习书法的人提供了方便。”2001年,又一部力作——豪华精装大八开本《杨再春书法》与读者见面了,杨先生在卷头语中写道:“过去出版了许多书,越到后来越发感到心情忐忑不安,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冲击着我。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这是宗旨,这是良知,这是态度。”本着这样的宗旨,杨先生开始了这部巨著的创作。他说:“有的作品写了十遍二十遍,仍觉不满足。这是个艰苦而甘于寂寞的过程。”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情怀促成了严谨的创作态度,催生出一幅幅笔力惊绝仪态万千的佳作,如唐山拍卖会上的一组由16条屏组成的文天祥的《正气歌》,受到买家的热捧,最终以295万元成交。这绝非偶然。
“避运”
2008年8月,我多次打电话到杨再春工作室,都无人接电话。打他的手机,照样不通。我打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询问,告曰:“杨先生避孕去了。”我以为是开玩笑,但又不明究里,一时接不上话。出版社的朋友看出我迷惑不解,便笑着解释说:“回避北京奥运,到外地摄影去了。”原来,奥运期间,北京市为确保奥运会安全顺利举行,采取了限制车辆出行、限制团体活动。
奥运结束后,杨先生回到北京。我去看他,他正处在刚刚结束北疆摄影万里行的兴奋状态之中。只见他站在书案旁边,将双手伸进黑箱专心致志地捣鼓他的宝贝胶片。我免去握手之礼,站在一旁看,他点头示意让我坐下。这时正好又有客人进来,我与来人握过手,这位客人主动自我介绍说,他也爱好摄影,可是,自从看了杨老师的摄影,见其技巧之高超,题材之丰富,而且融摄影与书法为一体,美不胜收,他就“再也不敢玩了”。我趁机问杨先生:“楊老师,听说你移情摄影艺术,书法已经变成你的副业,真是这样的吗?”
杨先生头一歪,带着微笑,狡黠地睨视着我,嘴角对着书案右端一挑,说:“这都是最近写的,裱好了,你检查一下,看我勤不勤?”我忙说:“岂敢岂敢!学习学习吧。”
书案宽二米多,长六七米,桌面和桌下,卷轴和册页堆积如山。书法卷轴都装进了用越南黄花梨木精制的匣子,盖子上刻着“杨再春书法真迹”几个大字。我取出卷轴,解开系带,卷轴在指间徐徐展开,一行行劲健洒脱的书法线条印入眼帘,清香的墨气四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才开启半卷,桌面上展不开了。杨老师说:“放在地上,放在地上看。”我说怕弄脏了,先生说不碍事的。我在地上摊开卷轴,放眼望去,章法疏朗,笔力刚健,有的笔画饱满温润,有的细若游丝,有时用枯笔,飞白连云;偶尔杂以一两个草书,显得十分生动有灵气。篇末只题款不钤章,后面留下长长一段白纸。我不解地问杨老师这是为什么。他说,这是特意为顾客留下的,客人选中后,他将当面为其题跋并钤上名章。
看了许多卷轴,我转而看册页。有“杨再春书苏东坡念奴娇”,有“杨再春书秦观临江仙”,有“杨再春书岳飞满江红”等等,形制各不相同,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有的较宽,有的比较窄,且封面花纹也有许多种。我问杨老师这些册页是在哪里买的,他说都是定做的,款式都是他自己定的。
这时杨老师停下自己手中的活,坐下来与我们聊。他说:“举全国之力办奥运,国之大事也,我们要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光看热闹,不要忘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事要做。”他是指书法创作。他说:“搞创作,我主要靠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嘛。但是光靠勤也不行,还要有动力,没有动力就难以持久。动力来自何方?主要是要有追求,达到了一个目标,还要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杨老师说:“奥运期间,在北京不是不便组织团体活动吗,怎么办?那就独舞吧,我想到一个玩法,用宋版文字来写我自己的文章。”他解释说,宋人的字是有艺术性的,但必须是真正老版的宋字。他说:“我花了二千多元买来宋代最老的版本文字,从中找出我需要的字,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下来,拼接成我的文章,这就是宋版杨文。”说罢,杨再春哈哈大笑起来,“很有意思的,从中可以学到宋人的一些东西。”杨老师还说,勤学苦练的办法很多,要想办法激发自己的潜能。他举例说:“王羲之《兰亭序》不是二十个‘之字无一似吗?我就试写九十九个‘人字无一似。”我说,这太难了,只知道“寿”字有一百种篆法,“龙”字有一百种篆法,没有听说“人”字有九十九种写法,因为人字仅仅一撇一捺,要写成九十九种形状,不敢想象。
“是呀,人字就这么两笔,怎么去实现九十九种写法呢?《中国书法大字典》上的“人”只有十七种写法。我给自己出难题,定下这么个目标,我相信篆书家也难搞。但是,我最终还是啃下来了,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我说:“你尽搞新名堂。”
“对,对,对!就是要求新,要大胆创新。我出去摄影也是求新,通过摄影发现自然之美,再加以诗赞,加以翰墨点染,力争诗书画合璧。我通过诸如此类的种种创新活动来训练自己,既训练眼力,也训练耐力,希望从中找到某些新的感觉。”杨先生说到这里稍停片刻,然后带着十分凝重的口气说:“又松兄,我们要有紧迫感。你还长我一岁,我们还能活多长时间?活到八十,只剩下十几年了,活到九十,那时体力可能不行了。现在身体还行,要珍惜,要努力。今年我已经举办了三次个展,十月马上又要办一次展览。每次展览全部是新创作的,不拿旧的作品凑数。十一月还要搞一个,不仅作品是新的,风格也要有较大的变化,到时候请你去看,看我有没有新的突破。”我答应一定去看,去学习。
这就是杨再春,一位不知疲倦的登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