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骗”到“炒作”:从90年代出发面对当下
2013-04-29张颐武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映,这勾起了我对于《编辑部的故事》的回忆。这部当年的电视剧引发的轰动是具有标志性的,也是在《渴望》之后的另外一次巨大的成功,说明中国电视文化的特色已经形成,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之中具有象征性的事件。
二十多年的岁月让这部剧连同那个时代一起和我们有了不可跨越的距离。王朔那自来水般流利、机敏、兴之所至却可以触动人的对话在这部戏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今天的《新编辑部的故事》向那部经典致敬,让我们有了一个怀旧的机会。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从计划经济里脱离的时代,那时虽然有物质匮乏的苦恼现实,但这使得大家的精神追求变得更为重要。所以王朔早期小说中的男主角都是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钱,却对于体制内的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是以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姿态和充满嘲讽的语言展示魅力的。但到了《编辑部的故事》出现的九十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端,中国已经和全球化有了不可或缺的联系。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有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还是虚幻的,这还需要有物质的基础,人们被八十年代的主体性所召唤出来的自我仅仅是用头脑站立着的,但九十年代就需要用实在的欲望给予它一个基础,可以说是用脚站住。这可以说是从康德的主体抽象到黑格尔的人在大历史中的宿命的现实转变。这里的故事虽然仍然是靠着滔滔不绝的幽默语言为推进基础的,却有了物质性渴望的彰显。于是,这部《编辑部的故事》的动力往往是“骗”,那些故事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离不开语言和现实的脱节所产生的差异性,也就是“骗”的效果。既有对八十年代的精神留恋,又有对于未知的未来的渴望。其中闪现的欲望和对物质的焦虑在王朔的语言中流动。
而今天的《新編辑部的故事》降临,市场化和全球化已经是我们生存的现实,那段开端的历史已经成为今天的源头。当年的不少物质渴望已经实现,但我们的精神困扰和焦虑反而越演越烈。这里的故事都是今天已经成熟的市场之中的故事,少了当年初来的青涩,却多了历经沧桑的成熟。于是海外回来的安妮必然把当年曾经为面临市场经济最初岁月困惑的年轻人答疑解惑的《人间指南》改头换面,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的附属的消费品的《WWW》。这里已经不再是语言的“骗”作为情节推进的支柱,而是靠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大胆的作秀表演。语言和现实的缝隙在这里被弥合了,“骗”变成了“炒作”。当年的《人间指南》是真想帮人排忧解难,今天的《WWW》却只是制造诸多娱乐的笑柄聊供大家一乐。大家也都饱经沧桑,知道事情本来就只是没那回事,却还是要从中获得一些压力中的娱乐。于是这一切都不能说是“骗”,而只是一种公众和媒介共同知晓谜底的“炒作”。像袁帅要当安妮的假恋人,这都说不上是“骗”,不过是虚幻地面对所有人都知晓的现实的一种滑稽的“炒作”。从“骗”到“炒作”,其实是社会变迁的真实的表征。
《新编辑部的故事》是向九十年代的致敬,却更是面对当下的必然的反应;看起来夸张热闹,竭尽全力地让我们获得乐趣,却仍然包含着让我们看后感慨的某些元素。
我们还能期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