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3-04-29孟玉静

商·财会 2013年9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协作

孟玉静

摘要:基于马克思的流通以及分工与协作理论,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1)企业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选择特定的区域从事生产,推动了产业集聚;(2)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II成为企业选择集聚区域的主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集体生产力II的产生源于分工与协作引起的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配套投入的节约。这为我国形式多样产业园区的建立与运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集聚;集体生产力;分工;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内涵

蒋南平(2011)认为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自觉探索和践行当代的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点。逄锦聚(2010)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面临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张宇(200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分析

(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集聚,也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关服务性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提供者的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因此本文下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给予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新的阐释,并结合我国现状,对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提供参考意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以民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随处可见。如浙江温州的柳市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绍兴柯桥是“中国轻纺城”;广东中山占镇是“中国灯饰第一镇”;顺德是家电企业、家具企业和花卉的“两家一花”企业的集聚地;江苏昆山是计算机组装的制造基地。

(二)基于分工与协作理论的分析

1.两种含义的集体生产力

(1)集体生产力I

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论述了分工与协作。分工是协作存在的前提,协作是分工的基本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分工一方面将工人变成局部工人,生产的产品全部操作由这些局部工人联合体来完成(马克思,1975a;原版,1867) ①;另一方而,原来由个人独立生产的产品也变成了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的社会产品(马克思) 。协作就是劳动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生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劳动过程讲,劳动社会化创造了单个劳动所不能创造的集体生产力。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木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 。我们将在工场内部由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作为集体生产力I。

(2)集体生产力II

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可以解释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从工场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发展到集聚区域许多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集聚区域的生产社会化使得整个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我们将在集聚区域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作为集体生产力II。

当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II成为企业选择该区域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域,整个区域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用的劳动力和设备等要素也不断增加,生产的产品越来越细化,企业之间的协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分工与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产生了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I。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

2. 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集聚

集聚区域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I,进而推动了产业集聚。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而:一是工人和工具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工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三是生产资料的节约。在集聚区域,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I的原因与上述原因非常相似,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带来的优越性在于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并且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一也发生了变化——劳动的专业化使劳动者只从事局部劳动,他的片而性手艺迅速熟练和提高;工具的专门化则不仅提高劳动的效率,而且为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准备了技术条件。对于产业集聚而言,如果企业之间进行垂直分工或职能分工,使得不同的企业可以分别专业化生产产品链上的某个环节步并提供给其他企业。此时,由于每个企业只从事产品生产中的局部生产,专门化和高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在生产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片而性的生产能力必然得以提高,从而集聚区域每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得到提高。从集聚区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角度而言,最终产品的生产力提高了。此时新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集体生产力II,由于集聚区域每个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最终使得整个集聚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中一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

(2)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

在同一产业内部,单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领先提高劳动生产力,领先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资本家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竞争的压力必然迫使其他资本家都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少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整个产业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在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当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区域聚集,集聚区域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更加接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完全程度大大弱化,同时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由此导致一项新技术从产生直至扩散到整个产业的时间缩短了。因此,在集聚区域,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此时,整个集聚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由此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 。

(3)配套投入的节约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怎样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 。在工场内部,大规模的协作才能使机器的使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才能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马克思)。在集聚区域,由于同一产业大量企业的聚集,产业的广义生产资料部门同时满足众多企业的需求而得到节约。另一方而,在集聚区域,广义生产资料部门必须满足大量企业的大量需求,更高生产能力的设备必须也能够在部门中使用,广义生产资料变得便宜,改变了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因此,配套投入的节约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配套投入部门的节约;二是企业在配套投入方而支出的节约。由此使得整个集聚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

三、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对我国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的启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分工与协作不仅提高了集聚区域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加快了集聚区域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使得集聚区域的配套投入得以节约,由此带来整个集聚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更多的企业为了追求与分享集体生产力II进入集聚区域,从而分工与协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深化,通过上述途径产生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I;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

然而,我国大兴其道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却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绩的激励,各级政府、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成立产业园区,其形式和名称的多样性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省级的产业园区、甚至大部分的市县也成立了多个产业园区;一个地方出现大量的产业园区,有汽车工业园区、软件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发展园区、金融城等等。实际效果却远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目标。在建立与运营园区时,极少考虑分工与协作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仅仅考虑怎么样把企业引进来提高地方的GDP、税收、就业等,无论企业是否符合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只要能提高GDP、税收,就把企业引进来,极少考虑引进来的企业是否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分工与协作,从而不利于产生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由于不能充分享受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所带来的好处,当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到期后,企业便迁往另外一个城市的类似产业园区,这样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各个地方政府在建立和运营产业园区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分工与协作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尽可能地使产业集聚区产生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从而将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注解

①为了避免注释大量重复,文章中以下以马克思三个字来替代。

参考文献:

[1]Conrad Lee, Thomas Scherngell, Michael J. 2011. Investigating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using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J]. Social Networks, 33:129-133

[2]Jurgen Bitzer, Ingo Sheishecker, Horger Gorg. 2008.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through ve-rtical linkages: Evidence from 17 OECD countries[J]. Economic Letters, 99:328-331

[3]陈秀山,徐瑛.2008.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10):104-116

[4]刘钊. 2011.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50-156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分工协作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团结协作成功易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协作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