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出发让影像回归
2013-04-29侯慧俊
[内容摘要] 174年前摄影术的诞生,迫使绘画变革;网络时代下的面对传统静态影像记录功能的质疑,使影像在转型中审视影像、揭示影像和拓展影像的疆域,静心探索影像的本质。
[关键词] 影像 非常之城 本质 钱永宁
174年前摄影术的诞生,迫使绘画变革,那时的欧洲正是印象派被学院派嘲讽不断但最终完成了绘画中色彩与造型的变革,从而使绘画去功能化并逐步回归本体;后印象派起,在心灵的呐喊、超然和诗性中走向表现,心性的萌发让艺术家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视觉高峰;现在,当代艺术令人目不暇接,不时观念的诞生、裂变、分离和释放,刺激我们的感知觉,观者在时空中变换着角色。
海德格尔说,我们活在“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所谓“世界图像”,并不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以图像的方式被感知接受,这是现代所特有的现象,也是当代不同于古典时代最基本的特征。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是海德格尔并没有看到活动影像先是在电视,接着是互联网时代的飞跃发展,以至于可以说“世界影像”的动态影像已经代替了“世界图像”的静止影像,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动态影像更接近物理真实。不可否认,影像运用方面的多样性满足了我们的生活、市场和特殊需求。另以“真实”记录功能见长的静态影像至今发挥着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有人对影像的真实提出质疑,且动态的视频不断切入我们的生活,那么摄影记录的功能已大大削弱,也迫使影像在转型中审视影像、揭示影像和拓展影像的疆域,静心探索影像的本质。
由于切入摄影文化的低门槛和政治谋求,浅显、低媚的图像,缺乏心灵感动的影像,自娱、愚化着众多民众。目前,摄影界主流导向上存在着几种弊端。一种是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至上,讲究的过度的专业素质、影调、颗粒和锐度等这些听上去特别唬人的专业技术术语,并以此来判断一幅照片的好坏高下。另一种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家热衷于拍摄制造一种造作的优美图像,是一种庸俗化的摄影美学,迎合数不清的国内、国际沙龙影展,并视其为摄影最高境界。近年来,部分艺术家、理论家在忧虑中反思影像的本质,不少年轻的摄影师以细腻和敏感洞察生活、正尝试着以独立品性来解读多样世界,叩开世界影像的大门。
一、回归视觉影像的本真,从心出发,朴素、诗意并独立的看待世界
图像英文为“Image”,指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图像符号先于文字的产生,是视觉形态最原始、具有其他门类无法比拟的宽度和广度,包括了画像、影像、印像和图形。
在这样一个“世界影像的时代”,中国当代影像仍然处于一种非常边缘的地位,这是匪夷所思的,必须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让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并真正契合时代的要求,让更多迷茫、徘徊缺乏理论支撑的人士,走出影像的困境,促成中国摄影的裂变。
现象学家包括吴塞尔都认同这样一句话:“回到实事本身。”以色列的本·阿里也在自我陈述中道出了图像的本质和特征,“图像本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无需依靠其它语言文字等途径就可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它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悟并体验自身。”也如藏策先生所说,摄影该是回归影像自身价值的摄影,而非为其他外在目的去充当工具的摄影,是一种屏蔽功能化的摄影并以个人的心灵去体悟造化,从而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是属于个人的观看,而非替别人看,不提倡用照片去表达所指的简单意义。
在剥离任何显现或暗示寓意的符号语言后,所呈现的抽象意味的符号,也就是构成影像语言的元素,诸如,明暗影调、色彩关系、空间构成、媒材材质、肌理感知等交织在一起的正空间和负空间的抽象化图像语言综合,决定了艺术家的框取能力的高低。那么渗入个人的心灵觉悟造化的心像,是影像的深化和外在表现,是影像的生命力的表现,其内核是取决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和人生观。
当代影像——真实的图像,应该是这样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创作手段和技术的,而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图像内涵和意义上的行为,呈现它的藝术价值。
二、影像,镜像心像万物之本真,是一条无路之路上的参悟和顿悟。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思想、情感、心灵的体现。没有心灵的活动就不会有艺术的出现,所谓的万法唯心所造,艺术是人类多种活动当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时艺术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体验,以及不同的视觉思维方式,也导致了影像外表特征的诸多差异,但是元影像都是以揭示人的内在宇宙为最高境界的。
一件影像作品的问世不只是物质和精神的投入,也不只是技艺的瓜熟蒂落,更是艺术家心境的折射和参悟,更是艺术家性格爱好、个人修养、生活体验以及思维习惯等深层因素决定的。元影像是艺术家心像的镜像表述,是真诚而自然的流露。中国传统画论中也提到“画如其人”或“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思想。杰出的影像作品不是当代艺术家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艺术家审美体验造像虔诚的脚步。一种新观念的形成和对陈旧观念的摒弃,需要的是觉醒和顿悟,更是一种煎熬着的幸福,会没有结局。因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认识自己,看清过自己,但是前赴后继,一代接一代叩问着同样的问题。
艺术家都不满足于凭借前人的视觉经验观察物象,我们面对眼前的客观景象,企图抛弃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观察习惯,重新审视,默默地寻求着新的属于自己独特感受、鲜明态度和透彻理解的形象真实体验,使作品具有视觉性和思想性,杜绝影像中精神的失落。在享受创作过程的同时也是纯粹心路历程的体验,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进行穿越,在记录和表现中守望独行,这是一种无限接近心灵的真实!
影像的探索不仅限与记录客观而是发现影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为我们所用,能提升我们的视觉能力、丰富我们的视觉手段。影像的探索是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的,它的道路非常宽泛,表现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传统纪实提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关注,在过去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揭示、监督和流通的功能,如今,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性数字静态、动态影像所淹没的纪实风格影像,还有多少社会价值的体现?何况记录真实性的偏差,那么借助纪实手法,以心像呈现的新纪实到是较好解决了“真实性”的问题,关注“人性”和“宇宙”也就是从元出发无限接近心灵的影像,才是人类永恒执著,永不谢幕的话题。
我们有幸看到当代艺术家钱永宁的探索和作品,正如林路先生所说的,“当代摄影最为本质的价值意义,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艺术神殿。除了美学价值之外,摄影更强调其内容意义和对社会话题的介入。面对社会、政治力量带给人们的恐惧和偏见,面对社会矛盾所交织成密密麻麻的网,摄影以其迅捷而独特的媒介手段,将这些话题所编织的无形的网化为影像,成为人类视觉的具象化”。钱永宁的实践,以城市为媒材,或者说他所带给我们对城市“镜像”的实验,也许就和所有当代艺术家的实践一样,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认知的摄影与图像关系——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这也是当代艺术中的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所在。我们看到,钱永宁这一类型的艺术家正是通过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在视觉与精神中探索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密语,用纯粹直观的视觉思考方式去接近事物、理解事物,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进行穿越,在记录和表现中守望独行,都是眼之所见、心之所感,这是一种他所要的真实!
在有限和无限之间,艺术家只有真挚地深入体会、挖掘,不难找到属于自己在艺术上的一席之地。用好奇、迷恋的心态对待世界,用诗性表现世界,不被欲望和虚拟的文化影响自己,最终表达一种真挚、一种真实的精神。这也是我读钱永宁的非常之城后的直接感受和当代影像心灵指向。
(侯慧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