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历史与文化(五)

2013-04-29马未都

中国美术 2013年6期
关键词:红山良渚玉器

马未都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优秀启蒙读物之一。此外,还撰有《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上接2013年第5期)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人对玉的认识,一般都从文学开始。比如形容女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玉立”;形容男人长得帅,有个成语叫“玉树临风”,来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杜甫当时作了一首诗,对周围很多能喝酒的朋友,包括李白、张旭、贺知章等人做了一番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形容情感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为了保持气节,要做出牺牲。因为玉有很多物理上的优点,它坚实、细密、温润、细腻,这些优点被人类逐渐捕捉到,并充分发挥想象,赋予其文学含义,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还有一首唐朝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其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我非常喜欢。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高洁,表达了他心中像玉一样的情感。如果他说“一片冰心在茶壶”,听着就不是那回事儿了。中华民族对玉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还有一句常说的话。双方发生了矛盾,一旦化解了以后,就会说“化干戈为玉帛”。玉、帛,过去都是国家之间作为礼物赠送的国礼,可见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玉作为敬语,比如“玉成此事”,就是说清对方帮助促成这件事情。再有书信往来,经常说“静候玉音”就是等你给我回信。这些都是中国人对玉的一些初步理解,这种理解都是从文学开始的。

玉文化的四个时期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为丰富。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事物为论,玉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玉文化首推中华民族。

玉器文化大约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它的童年时期,在阶级形成之前。我们用科学的词汇去表述这个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第二时期是少年时期,在阶级形成之后,就是夏商周三个奴隶制时期,当奴隶社会产生后,玉器进入少年时期,就变成另外一个模样。过去玩玉的人,一说就是三代玉,指的就是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也有商周漢的说法。

玉文化是一个没有间断的文化,跟人一样,它有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就会有青年时期,今天回头去看,大致是封建社会的前期,也就是汉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完全系统化的玉文化。最后一个时期,是玉文化的壮年时期,宋元明清,时间比较长。汉唐以后,玉器走下神坛,变成全民普及的文化,这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我们今天对玉的很多感受都是这时形成的。因为在最早期,玉的等级非常高,只有皇室贵族才能拥有,今天能从出土文物中看到证据,比如商代妇好墓、西周晋侯大墓等等,民间并不普及。但到了汉唐以后,玉器就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跟它越来越亲近。

新石器时代玉器

人类的文明,全世界无一例外,一定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玉器时代;第二个时期是铜器时代,也叫青铜时代;第三个时期就是铁器时代。人类的文明要走过这三个时期,才进入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玉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们讲的是新玉器时代的玉器。新、旧玉器时代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区别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石器,在旧石器时代不经过磨制,而新石器时代要经过磨制,这是人类工具上的大飞跃。第二个区别,是新石器时代产生了陶器,人类开始可以制造出容器了。陶器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容器的革命。容器对于人类文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所有东西都可以视为一个容器。如家里的澡盆、汽车、计算机的硬盘。所以容器的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新石器时代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农业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最早的磨制石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他们一开始希望石器锋利,做成砍砸器、刮削器,用来狩猎、割肉。当生活中第一次出现了磨制石器时,由于石器漂亮光滑,原始人类对它非常感兴趣。若今天让我们把一块石头磨圆滑了,我们会觉得是件麻烦的事情。但此事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那种成功感、满足感,今天的人不能够体会。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开始了漫长的对玉石的追求。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什么样呢?

中国有个神话,女娲补天。补天用的是五彩石,因为五彩石具有美感。从神话中就可以看出早期这种主观意识的美学追求。此外早期的玉器跟后来的有一点不同,就是它的意义比较宽泛,认为“美石为玉”,只要漂亮的石头,就可以称为玉,不强调后来的温润、透亮的感觉。玉产生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由物质上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玉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好处。这种精神上获得满足的瞬间感觉,我们今天得慢慢地体会。玉器的繁荣,实际上是精神力量的作用,是人类逐渐由物质化向精神化方向转变的追求。

我国玉器实物有八千历史,最早是内蒙古兴隆洼出土的玉器。中国早期玉器非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到处都有出土。

以玉通神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种图腾崇拜,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与早期先民的精神追求有关。我们看当时的很多玉器,完全看不懂,今天无论多少学者,下多大精力,苦苦地去追求,得到的答案都不能统一。但有一个意见大致都认同:当时的人一定追求精神上的享乐。

早期的人类生活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一件事——吃,就想着如何生存。他们生存环境又很恶劣,经常面临自然灾害、凶猛的野兽等等。他们不能解释自然现象,比如打雷闪电,今天谁都了解是怎么回事,但古人一看到这些,就非常害怕,看到一个人被雷劈死了,其他人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当恐惧产生的时候什么能给人以安慰呢?古人偶然发现,手里攥着一块圆滑的石头,我们姑且称之为“玉”的石头,情绪就会相对安定。其实今天也是这样,这是玉文化残留的痕迹。当早期人类把一块玉抓在手里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块玉有极大的精神作用,这就是玉带来的原始的精神上的好处。

玉,最早是用来通灵的。巫要跟神去沟通,中间要有一个媒介。《说文》中:“灵,灵巫也。以玉事神。”“灵”就是巫师。

清代段玉裁对《说文》进一步解释为:“巫能以玉事神。”玉是神的物质表现,神又是巫的精神体现,玉、巫、神三位一体,营造出神秘感。当不能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古人宁愿相信神的存在。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赤峰,这地方很好记,“赤”就是红,“峰”就是山。红山文化的发现很偶然,发现的人也特别有意思。1908年,有个日本人,叫鸟居龙藏,第一个发现了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玉器中,鸟和龙的造型是最多的,你说这事巧不巧!这个名字好像就注定了他能找到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直到1951年才被正式命名。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相比有个特点,就是出土都是零星的,而良渚玉一出土往往就是几百件,数量非常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没有学者能解释清楚。

红山文化的玉器以鸟兽造型为主。鸟有:鸮、鹰;兽有猪,还有中国名气最大的神兽——龙。典型的玉器叫玉龙猪。它的嘴很像猪,身体却像龙。身上有孔可以系绳,是红山文化的一个特点。猪,在原始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财产。如汉字的“家”,下半部的本义就是猪。过去认为房子里只要有只猪,才算成为家。由于当时猪的地位高,所以玉器中大量地表现猪。

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原始的动物图腾,比如“C”形龙是红山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品种。“C”形龙是长嘴,长鬣。有人认为它早期是受马的启发,仔细看,它的嘴和毛有点像奔跑中马的嘴部和毛发。这个说法比较顺理成章,因为北方养马的历史非常久,而且依赖马的历史也非常久。还有一种说法,说“C”形龙的形象从鳄鱼而来。它确实非常像扬子鳄。尤其龙嘴噘起的那一块儿。但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就是在红山文化的区域范围内,没有发现鳄鱼存在的痕迹,那么古人是怎么受到启发的呢?这是一个谜。

红山文化大量玉器上都有孔,说明玉器可以悬挂在身上。但像“C”形龙,体形比较大,佩带在身上非常不方便,所以有人推测,它是悬挂于某处进行祭祀的。

收藏马拉松

北京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民国时有一位大收藏家,终身都在收藏中国重要的玉器。1908年发现了红山文化,内蒙古离北京不算太远,从那以后,有大量的玉流入北京市场,这位老先生买了很多,其中有两件“C”形龙,一大一小。大的曲长60厘米,非常大了。他买的时候,还没有红山文化这个概念,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从哪儿来的,只知道是个老东西,就买了。一直收藏。到了他的下一代,才开始对红山玉有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两件“C”形龙,大的他在不举行任何仪式,不需要任何新闻报道的情况下捐给了国家,高风亮节!另一个小点儿的,他的后代为了改善生活,通过拍卖行处理掉了。两件“C”形龙属于同一个时期。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收藏是马拉松。历史上多数收藏家都是跨几代人,最终有一个归宿。研究同样是马拉松,红山文化从1908年发现,1951年定名,到现在整整100多年了。所以收藏不能急于求成,我们看不懂的东西,下一代人也许能看得懂。

良渚文化

1936年,良渚文化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是中国早期南方玉。良渚玉的礼器造型非常多,首推璧和琮。

璧,造型是外圆内圆,片状,著名成语“完璧归赵”讲的就是璧的故事。琮,外方内圆,中空,有时外方还带一点儿曲线,读“从”音。

我很多年前和一个朋友去杭州,在别人家里看到一块璧,碧绿,非常漂亮,当时大部分人对于良渚文化还不是很了解,那人身处杭州也不了解,就跟我说:“这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多少年了,我奶奶都用它腌咸菜。”这玉重啊,腌菜时能把菜往下挤压一点。我就劝朋友:“这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你可以买。跟他商量,看他开什么价,你出个什么价,我给你捏合捏合,你就买了吧,很重要的一件东西。”这个朋友说:“璧里的圆孔不圆啊,还有一个台阶,我摸着不舒服。”我说:“这恰恰是它的特征。”早期的玉,要在上面打个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可能一次从这边打,打不到头,再从对面打,打通后会错位,中间形成一个台阶状。早期良渚文化的这种玉器,大量的孔都是错位的。我们收藏中会时时遇到新问题,按今天的眼光看,是个缺陷,但在历史上它反倒是个证据。

乾隆皇帝的头

宋代以后,我们的书上对琮有明确的记载,但没有画图,人们不知道琮为何物。琮外方内圆,但具体什么樣呢?由宋到清没有一本能画出图像来。到了清朝乾隆的时候,宫廷收藏的琮,乾隆皇帝也不认得。乾隆就叫它头。古人就把这东西叫头。头是车轴的一个部件,在记载中也是外方内圆。

乾隆在宫廷旧藏中发现了一件琮,非常喜爱,然后就写了一首诗,命工匠刻在琮的内壁,然后又在里边套一个景泰蓝芯,搁在案头插花、插笔。诗曰:“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乾隆对汉朝的玉很清楚,他看着这个更古老,但也弄不清是什么时候的。乾隆是一位非常有雅兴的帝王,他对高古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乾隆的这种精神,实际上影响了乾隆盛世的收藏。

琮的神秘面纱清末民初才被揭开。光绪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大,他对古玉做了非常严谨的考据,从他以后才知道琮是什么样子。

神徽之谜

良渚文化是个谜,特别有意思,这个谜是由图案引起的。良渚文化大量玉器上都刻有一个统一的图案,样子非常奇怪。我们称之为“神徽纹”,神的徽记。这个图案是对称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原则,就是对称。那么,神徽纹到底代表什么意思?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人兽合一”,可能代表当时神化了的酋长形象,有着人的头像,羽化了的胳膊和腿,脚变成鸟爪形。二是巫师骑在一个可以上天的神兽身上。上面的是巫师,戴着一个夸张的冠饰,低下是神兽,兽足呈鸟爪状,代表它能飞起来。三是一个大面具,面具上眼、鼻、嘴齐全,用来吓唬人。吓唬谁呢?就是吓唬自己。人类早期在不了解周围环境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后来,在良渚文化的遗址里发现了不少鲨鱼牙。专家用它做过试验,发现鲨鱼牙非常坚硬,可以刻动良渚玉器。于是有专家认为,这些鲨鱼牙可能是被固定在一个带柄的东西上,用来刻玉器上的纹饰。还有一个可能,是用玛瑙。玛瑙也算玉,但玛瑙属于非常硬的玉。良渚的玉相对来说比较软。另外,有学者认为良渚的玉经过火烧,降低了它的硬度,所以完全可以用玛瑙刻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鸡骨白

良渚文化的玉大部分都非常白,很奇特,跟其他玉不一样,所以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叫法:鸡骨白,跟鸡的骨头一样白。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因为它曾经被火烧过,再经过长时间埋在土里,就慢慢钙化了。

学习收藏需要一个认真严肃的态度,不能投机取巧.文物的学习和收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随便几下子蜻蜓点水就能学会的,一定要有认真的态度,才能进入收藏的领域。你不愿意学习,也可以进入这个领域,但要有一个拐杖,就是你要依赖这个领域的专家。

前边我们主要讲了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是北方玉的代表红山玉器,南方玉的代表良渚玉器。都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主要都用于殓葬,这个现象在其他国家的原始社会没有见过。西方人认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石器文化、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但中华民族与此并行还有一个玉器文化。中华文明的玉器文化超越了石器文化,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在全世界文明进程中,是非常灿烂的文化。今天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玉器时代,在新石器时期就发出耀眼的光芒。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红山良渚玉器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红山荞麦看木森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