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后的伤痕”说起
2013-04-29李开蓉
李开蓉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先生在他的传记《米开朗琪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质地精美
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观很适于雕刻一个人像。宝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没有人敢于动手。后来,有一位雕刻家闻名而来,在大理石后面打了一凿,就戛然而止,不得不望石兴叹。这块大理石,就是著名雕塑《大卫》的原材料。雕塑家米開朗琪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出了旷古无双的大卫像,而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凿,竟在大卫的背上留下了一点伤痕。
从这则故事,让我想到目前的一些教学情况。初中的孩子,都处于叛逆期,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叛逆倾向,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晦一些。作为老师,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就是家长和老师的“作品”,无论他是什么材,都不可轻言放弃。老师和家长一样,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天下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儿女成才、成龙、成凤呢?老师也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位学子成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
的人。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家校联动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就非常必要。
本地某企业职工许师傅说,他看了许多亲子教育的资料,很受启发,决心做一个为儿子负责的、称职的好父亲。他每天晚上七点半之前回家,并和孩子一起过双休日……但他的努力,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让孩子越来越叛逆,与他越来越生分。还有一些外来打工者,家庭流动性非常大,孩子也跟着辗转转学,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都面临孩子叛逆期的教育与正确对待问题。
笔者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见功效的,须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方能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虽然目前社会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往往以学业成绩来衡量,但是,孩子的生存技能、交往常识、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各种社会经验,却是在课外和家教中逐渐获得的。
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首先是要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先让他们自知自省,方能自胜。
以上两位雕塑家与一块大理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位雕塑大师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是看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和痛苦,原因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无完人却有自知,如果我们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将因决策失误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重学业、轻情感的状况,是义务教育阶段与学前教育阶段都没能避免的。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对世界开始怀疑。而父母感到自己的权威动摇,难以适应,面对孩子又缺乏教育方法,因此,会造成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或者更加叛逆。
获得一个孩子好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知道你重视他的看法并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让孩子不必担心被拒绝。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在孩子的学业和兴趣培养方面,极易走极端,这是很大的误区。家长应该抓紧一切与孩子相处的机会进行沟通,内容上则可以随机选择。比如休息日带孩子外出接触大自然、露营或者爬山,既得到身体的锻炼,又获得了知识,说不定孩子还会写出很棒的作文来。当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甚至可以到大学感受校园文化氛围,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在这些过程中,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不要一味地说“不知道”或者“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要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的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难,感到沮丧或难过时,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激动的情绪。
可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见多识广,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决不是赶兴趣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跳出自我,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和审视自己,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与学生做有效的沟通。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这点伤痕对我未尝没有好处,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下一刀一凿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在我雕刻大卫的过程中,那位老师自始至终都在我身边帮我提高警惕。”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前一位雕塑家对米开朗琪罗完成《大卫》雕像,有启发之功,有警醒之用。记住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陪”孩子走过苦涩,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塑造孩子。用认真的“一问一答”激发他们的潜能,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区川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