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2013-04-29李晓红徐雁波贾磊

网友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李晓红 徐雁波 贾磊

【摘 要】探讨、研究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讨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成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自觉地探讨、研究和完善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国内外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1.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有三大职业教育模式: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学校加企业的模式。学校模式在中国、前苏联、前东欧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中央集权比较多的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实施较多。这些国家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所具有的人本属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得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了职业实践;从就业导向的目标来看,也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过度知识化的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主体是多元化的,由于地区和国家的不同,同一种模式又有不同的发展。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Develop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模式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是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内化的能力分析;是对能力的点的分析,而不是对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它很难做到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体化和集成。特别是由于我们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分析得很好的知识点归纳为理论课程,把技能点归纳为实践课程,结果导致这一课程模式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日本的企业模式重点关注“三性”:技能性、针对性、实践性。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课程和教学强烈指向企业的需求。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在一个企业接受培训参加工作后再想转到另外一个企业就非常困难,因而企业培训的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职业应该成为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而不是约束。

思辨的德国人企图在功利性的社会或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个性需求,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得以可持续发展,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命题。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接受过“双元制”的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欢迎。

1.2 国内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一规定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发展高职教育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诸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轻视,对技能型人才的漠视,高职教育者本身对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苛求,都导致了教育目的的错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是对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挑战。

通过对世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势的研究,给了我们启示:第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第二,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第三,职业教育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两者是互补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第四、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与理论整合。因此本文从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论述。

2.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2.1 准确定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技能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地简单模仿,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技能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教育”特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技能培训为核心,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将技能培养贯彻始终。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2.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

2.2.1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要求的人才,因此该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2.2.2 良好的专业设置

首先,依据学院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学院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设置专业;其次,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部门户,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的信念,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再次,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建设专业,一个专业应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最后,确保企业技能型人才与学生需求的协调统一,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避免结构性失业,二要确保专业设置注重应用性和适应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使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较高的职业经济地位,以区别于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

2.2.3 配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又倡导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在教学内容构建上,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根据职业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要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融入职业资格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的方式完成教学,把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技能培养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生产见习或实习,使学生逐步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3]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8).

[4]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刘红委,袁锡明.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多元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JKGHAD-0669)。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