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文字姿态

2013-04-29程爱仙

关键词:理性公民哲学

程爱仙

先看以下两个片段——

官场,商场,尔虞我诈,人人都防着一手。根本没有永远的朋友,彼此之间顶多是酒肉朋友,所谓关系,就是你得势之时,前簇后拥;一旦没有价值,除了至亲,可能你就是孤家寡人。

在这个校园里,无时无刻,任何地方,校规都约束着你必须遵守它,按时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似乎是一个规定。只要你是学生,就得遵守校规。学校安排的一切,学校永远是对的,永远掌握着真理,你想违背它,与之对抗,就要受到惩罚。

这是我现在所教高二学生就话题“我向往这样的生活”而写的片段,学生的感受不失真实,但显得冲动,缺乏理性的省察,缺乏换位思考。故而批判显得武断片面且缺乏说服力,于文段中呈现的价值观单一而负向,那个真实的有理性的“我”失踪了。再看一则高考作文《包容》的结尾内容——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远,此岸连彼岸;其实草很绿,万物皆自然。其实,你不必担心太阳的光亮被遮住,你也不必担心人间有太多不平,包容那些阴郁,心中便有阳光,我们终将收获全部的美丽……

句式纯熟,语言似乎也颇有美感,但是情感抒发与道理陈述总觉偏离当下学生的人生体验与认知,似乎是一个超脱世外的得道高僧。

写作是一种表达,“表达的价值在于真实,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意志)、真情实感(情感)和真知灼见(思想),并为自己的表达负责”。那么“真”从何来呢?我想,“真”应该来自于对“我”的认知。首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向哪里,这是一个个体的哲学之问,是向内的审视;其次,据康德哲学论,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我”的当下处境,也就是我的历史处境如何自处,如何评判?说浅易些,就是学生要有当下意识,能回归到他们的生活中来,以时代公民的身份真正介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中,这是向外的审视。这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在作文里有所回应的。

对于第一个审视,我的看法是,学生作文不能平面于生活,特别是不能流俗于大众,需要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哲学理性的眼光,也就是要在作文里呈现独善其身的生活轨迹。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不能脱离生活,因为我们任何一个教育的目的无不在指向生活;二是要有生活的情趣与操守,这个情趣与操守就是一种生活哲学态度。

以情取胜的记叙类文体,要关注当下情境中的当下情绪,才会有细节之真、言语之真、情感之真;在这基础上,懂得感知并思考生命的存在,才能产生共鸣与超越的力量。这就是对“我”的哲学建立。类似的写作范本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可充分运用,以引导学生对当下生活进行积极关注。

如《兰亭集序》,文章第一段即从眼前所见美景入手,粗读给我们一种乐的感受:美景、“美”人、美事、美情——信可乐也。然而处在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晋代的王羲之因时代而引发的人生悲怆感始终不离其身心,故而这安享当下的快乐恰恰是他在现时现世中体会到深沉悲痛的另一面。王羲之对其当下生活的关注使其文的当下意识深邃绵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份同感才能千古传承。

我们的学生似乎漂浮于其现有生活之外,在文章中常常言不由衷,或是故作高深,或是虚无缥缈。

究其原因,我想学生对自身当下生活的漠视、忽视大有关系。不关注真实的生活,在写作中自然无法还原生活的细节,文章又如何能给人以真实感呢?

以当下意识写当下情绪,真“我”才容易在场。

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花园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黯淡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正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会不会开呢?我观察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花瓣一片片地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热爱生活,用心体悟生活的写作主体。因为“我”在了,所以“我”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事物,才会写得细腻生动,才让人如临其境。写作最终是对“我”的存在的哲学建立,我们的学生若能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心体会生活情境,即带着对当下生活的当下意识入文,还原生活细节,在记叙类文章中是很容易以情取胜的。反之,如果不能关注存在之“我”,而虚有文字,这文字便只有苍白。

对于第二个审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当下的身份意识,即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公民是投身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他有社会意识,理性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国情是淡化公民身份的,所以在写作教育中写作者往往惯性地将自己或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大有代圣人言的架势;或潇洒出尘,看破世事。而这种“伪圣化”也就造成了写作中出现“群性话语”“公共思维”的模式。

热爱、责任、理性是公民意识写作的基本要义。热爱是对当下生活的融入,责任是有敢于担当的大胸怀,理性是不偏私不狭隘。以公民意识关注当下生活,是“我”存在于世的历史处境。

近两年高考作文力避学生在故纸堆中循环,其用意想来也在于引领学生有当代青年勃发昂扬的生活热情,能对社会、对生活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人说青春就是华丽地奔跑,跌倒站起来,再跑。这何尝不是我们青少年该有的激情与勇气呢!面对如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公务员的现象,我感触颇多。诚然,这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但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甘于为人鼓掌,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为了什么。有人称之为“羊性”,不说“羊性”不好,只是若无点“狼性”,那我们的青春与一潭死水有何差别?

“狼性”在此处实在是值得人敬佩的。一匹狼,天生便是要让他人为自己鼓掌的!

(《为我鼓掌》)

设若此考生没有对当下生活的积极投入,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就不会有理性的判断,那么无论说理也好,抒情也罢,恐怕仍会陷入一直以来被诟病的“伪圣化”,或是形成“群性话语”“公共思维”。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衔接部分,作为高中生本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迷信权威,所以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会热情积极地投身于当下生活中,紧密关注生活的同时能对之有理性的思考,从而在文章中发出的声音是有理有据有一定力量的,而非如本文开头所举只一味偏颇批判而毫无建设。所以评议类文章在写作指引操作上仍然是要基于学生对当下生活的真切关注,并逐步形成对生活、对生命的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思考。如2012年我省高考作文的一个片段: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

……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这篇作文全面辩证地看待奔跑与鼓掌,以积极高昂的人生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立场:即便荆棘丛生,也要努力奔跑,这是对自己对他人的鼓励。怀着积极的入世情怀,我们才能随着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与时代互为推动,彰显时代公民的价值。而文章也因作者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凸显其深刻独特的思索。

综上,对当下生活具有当下意识是使“我”真实在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下意识的理性建立,则是对“我”之存在的哲学规约与伦理规约,是一个人的脊骨。

【参考文献】

【1】余党绪.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语文学习,2013(1)

【2】周胜蛟,倪洪涛.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辽宁日报,2008(7)

猜你喜欢

理性公民哲学
论公民美育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