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无效方式及对策
2013-04-29农永光
农永光
【关键词】“有效教育” 无效方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53-02
“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使课堂教学多了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表现平台。但是在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认识肤浅,“见形学形”,不得要领,在教学上出现了热衷于“空洞的热闹”、用“视觉盛宴”代替文本品读、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等无效的教学方式,反映在原本需要精读、深读的语文课,却遭到“架空”,语文教学成了空中楼阁和镜花水月,致使语文教学的效能极其低下。本文分析了产生无效教学方式的根源及其表现,提出了改进无效教学方式的对策。
一、语文教学中的无效教学方式
1.热衷于“空洞的热闹”
小组学习是“有效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只会依葫芦画瓢,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原本是学生独立思考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的,但是授课教师为了呈现“小组学习”这个形态,不管什么问题都用分组的方式来讨论解决。结果是课堂上动辄就出现分组,学生不停地搬动桌椅和不停地凑在一起讨论,煞是热闹。有一位教师执教郑振铎的《猫》时,竟让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讨论“文中写到的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学生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小组讨论结束之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组的意见自然又是五花八门,最后教师总结时也只好说各人爱好不同,不能强迫每个人都喜欢某一只猫。这样的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确实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对文本的深读和挖掘被抛在一边,明显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这样的热闹自然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空洞的热闹”。
2.用“视觉盛宴”代替文本品读
在推广“有效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白板教室已经逐步取代了黑板教室。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了“革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为诵读,课堂上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但是自从有了多媒体之后,教师们似乎不忍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口干舌燥,于是就给学生看视频、图片或是听音乐。多媒体可谓给学生呈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如一位教师执教《猫》这篇课文时,花了近10分钟给学生展示几十幅“萌死人”的猫的图片,猫们个个可爱至极,看得学生惊呼连连,大呼过瘾。另一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可能觉得让学生品读文字太累了,学生怎么读也读不出形象,就用动画片来展示斑羚飞渡峡谷的情景,使学生一下就弄懂了斑羚是如何成双配对地飞渡的。可惜的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图像和画面,没留下一丝一毫的语感,记不住课文的只言片语,更不用说去回味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片段了。
3.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
“有效教育”致力于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表现平台,“探究”是其常见的课堂形态。但是,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时候,不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而是热衷于引导学生讨论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从而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师无形中扮演了思想品德教师的角色,结果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师生用于讨论诚信做人和宽大为怀的时间竟然占去了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学《斑羚飞渡》,师生们不停地讨论应该如何爱护动物、不要把动物逼上绝境;教学《羚羊木雕》,讨论朋友间该不该送贵重礼物的问题成了教学的重头戏。古人说:“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但是这些教师只重视“道”而忽略了“文”,使语文教学成了“论道”的工具。
4.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
孟照彬教授说过:“课堂上,教师能否成功地交出主动权,就决定了这节课是新课型还是传统课型。”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时代的落伍者,我们的教师很热衷用新课型授课。不过,“放主动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现在突然要求他们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些人就束手无策,不知道放弃主动权之后自己该做什么,只好给学生随心所欲地打发一节课的时间,课堂教学由“填鸭式”变成了“放羊式”。学生成了无头苍蝇,探究的方向忽东忽西,漂浮不定,让听课者不由得想起了柳宗元“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名句。如一位教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展示了课堂要求:“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结果教师在教室里成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沉默不好,出声不得”的多余人。学生有的看书,有的查字典,有的讨论,倒也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一节课结束时,听课教师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只给每个段落标上了序号,有的只查完了生字的拼音,有的只是在谈论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改进无效教学方式的对策
架空文本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无效无为之路。有人说:“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的高度。”还有人说:“只有深度挖掘文本,才能高位发展学生。”由此可见深读文本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首先,适当回归传统教学,重拾诵读教学法
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不断加深理解,最终体会文中的文字、意境之美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学习语言从感性认知入手,经过语言体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的感性认知乃至理性认知的认知规律。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尤其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诵读更不可缺少。
其次,要从细微之处挖掘文本
能挖掘出细微之处的教学,才是深读文本的教学。《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看到弟弟妹妹年幼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的心理描写,《湖心亭看雪》中“痕”“点”“芥”“粒”的特殊表达作用,《金色花》中母亲说自己的孩子是“坏孩子”所蕴含的深情等,都是值得深挖的细微之处。
再次,教学要紧紧围绕“知识点”
“有效教育”强调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其中的“知识性”,与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中考的考点是完全一致的。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只要教师能紧紧抓住这些知识点,教学就能紧扣文本。
最后,教学中不要搞形式主义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回归文本意识,不要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形式,不要再沉迷于课堂教学的空洞热闹。一定要让语文教学变得理智和沉稳,让学生有更多深入文本的机会和更多沉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运用“有效教育”教学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效教育”已推广多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操作性强的教学程序,无疑为语文课堂改革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在使用时,语文教师应避免盲目性和形式化,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无效行为,让“有效教育”真正成就有效的教学。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