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
2013-04-29周胜敏
周胜敏
摘 要:在新时代的今天,创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顺利实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大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把教育教学过程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创新思维;大学语文
一、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少、费、慢、差”等。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考试难考,最后成绩还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大学语文学科教学出现的常见现象。深究其原因,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违背语文学科性质,简单地进行知识灌输和机械的进行技能训练,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病。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创新学习方法,教师只是简单的教授而不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过于被教参所束缚,学生的学习过于被教师束缚,学生的考试过于被标准答案束缚,这无疑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仅仅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延续,失去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的内在动力失去了根基。毫无疑问,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深陷低效窘境而无法自拔的根源。因此,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大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应不断积累生活所带给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学会创新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育者必须是创新者。要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和意识。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和课文有不同风格特点,大学语文教师应善于把握和利用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大学教师创新精神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中存在许多精华,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这些负面因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模式封闭,思维模式僵化,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以下教学特点。
■
这样落后的教学,其结果不仅是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最大的危害在于,这样的教学培养的是“谨小慎微、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人,这显然有违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向。所以,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得打破陈规,消除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进而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应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创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大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
在大学语文教学上,大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对其阅读文章做进一步的分析。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厚积薄发,重视语文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但不能把已习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束之高阁,而是在不断应用中去汲取新的知识,在汲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创新。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性的价值来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来追求。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二者皆不可或缺。若只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但不能培养创新能力,也无法真正建立起真正的基础;若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创新的根基就不复存在了,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很难被激发,即便被激发,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只是停留在中小学延续的水平上。
四、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他们潜在的能力。
1.辩论法
形象性和抽象性同时并存,是文学所提供的认识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认识常带有模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种特点的很好旁证。在分析对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和人物形象时,应允许大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可以尝试一下辩论赛的课堂形式。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争论中学会思考,理解“未经老师讲授的问题”“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比如,题目为《“逆境”与成才》的一次写作训练课,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针对“逆境”与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观点对立的两方。一方认为“逆境”可以苦其心志,锐其筋骨,促进“成才”。并举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一文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进行辩护;一方认为“逆境”扼杀人才。并列出老舍、吴晗等一批人才被“文革”的“逆境”所扼杀,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热情极高!
2.猜想法
想象力的培养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过程中,极其重要。充满想象力的人,能够随意组合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出新的形式或形象,这正是创新能力强的体现。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花样繁多,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激发点。比如,从课外精选构思精妙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驰骋想象。
五、写作中尤其要提倡创新意识
1.借几何图形设境,在联想中创新
众所周知,发散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条件,它诸多特性是靠联想来展示和发挥的。联想的主体可从某一点开始,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从而使主体张开想象的翅膀,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新的信息,进而产生众多的创新性设想。联想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想象的因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应用已有的知识与记忆,这就使人们的思路开阔无极,过程和结果更是精彩纷呈。
2.借诗歌设境,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创新的一股强大力量。想象给予主体以超能力,超越实际所提供的素材,创造出崭新的第二自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深加工,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每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文学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新事物的形象。
3.借音乐设境,在美感中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其塑造形象是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获得美的感受,同时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在大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一特点。比如,在课堂中,采用反复播放某一乐曲的形式,使每一个音符幻化成聆听者心中流淌的歌。
六、最根本的是要回归现实,回归社会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生活经验的作用是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大学语文教学思维长期以来仅是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延续,未能全面科学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离生活越来越远,脱离了生活实践。社会生活这一活水源头一旦失去,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与数理化不同,语言学习的感性成分居多,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高度依赖生活经验。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积累,将二者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意识,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和乐趣,从而获得创新源泉。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很多人长时间的摸索。
参考文献:
[1]向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文教资料,2008(16).
[2]高晓玲.试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