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04-29李文莲
李文莲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一、给足学生朗读时间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如:《珍珠泉》一文,文字流畅,语句优美,内容浅显易懂,那就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教师范读约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8分钟,接力读5分钟,配乐欣赏读10分钟,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悟出了课文的中心;通过朗读领会了作者的感情,基本掌握了写作技巧;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充足的朗读时间,才能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精心做好朗读指导
在朗讀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如:《鸟的天堂》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多读既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
促使其不断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又能使朗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对于第七自然段,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再让学生个别读,接着看图默读,最后齐读,体会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光辉形象。对于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把将军发怒时和感动时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在读的同时会慢慢产生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再带着感情齐读,使这种感情得到熏陶,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参考文献:
白淑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5.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林坦镇东王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