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宜,师生互动
2013-04-29陆婷婷
陆婷婷
摘 要:班主任必须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中职学生管理的主体作用,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切实关注班会课如何落实中职学生的主体参与出发,探讨了发挥中职学生在班會课中的主体性、优化班会课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班会课;优化;中职学生主体参与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熟练的技能、能系统地应用知识的中专毕业生”,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中学,其课程内容、方法、教学模式就不同。其中德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会课是班主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高个人素质的全过程,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平台。
目前,中职学校平均一周一次班会课,大多数班会课的内容都是总结过去一周的班级情况,对今后提出要求等。甚至部分班会课成了批评课,不仅学生索然无味,而且许多班主任也是应付了事,不能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作用。本人认为应重视班会课的积极作用,班会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说教与领悟关系,切实抓好中职班会课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班会课的教学效率。班主任应从德育教学的原则出发,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优化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在班会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中职学生相当一部分行为习惯比较差,恶习较多,且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些缺点,同时因为中考的失利,这些学生往往较为自卑,不太关注班级的事情。在过去的班会课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唱“独角戏”,班会课中出现了“不听”“不看”“做作业”“睡觉”等现象,德育教学成了形式,变成一潭死水,造成了学生不把班会课当课的局面。因此,落实中职学生在班会课中的主体参与地位,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班会课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衡量一堂班会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是否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改变不良的习惯与风气。为了扭转上述局面,班主任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并落实班会课中中职学生的主体参与,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班会课新景观,展现班会课的生命活力。因此,班会课既是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过程,更是中职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为使班会课教学优化,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中职学生在教育、教养和自我发展方面,在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必须优化班会课教学过程。班主任应进入中职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入中职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中职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过程,让班会课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班会课导入,关注中职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中职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班主任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中职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高质量的课堂导入,熔铸了班主任殚精竭虑的智慧,凸显出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中职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中职学生的目光会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中职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听讲、合作等活动中去,中职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班会课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例如,可以在班会课开始时讲一些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结合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中职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获得教育启示,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二、优化班会课情境和教学手段,积极引导中职学生的主体参与
中职学生的主体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中职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使中职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展开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厨艺大赛、绣花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中职学生充满丰富想象的制作、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中职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中职学生生命潜力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中职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中职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自由表达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充分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中职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中职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中职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成功感。
当然,在班会课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提问要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中职学生时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中职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中职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如,在指出一些不良习惯时,可以反向提问,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适当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有利于思维潜能的开发,使知识中的“死”变“活”,“静”变“动”,“想象”变“直观”,如班会课进行礼仪教育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视频,这样既直观又深入人心。
总之,优化班会课情境与手段要以中职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中职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程度,使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中职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得应该少一些,要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各种形式给中职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中职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中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中职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班会课堂教学中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9组。每次班会课预先确定讨论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帮互助,给中职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中职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中职学生在相互帮助、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中职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开发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中职學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生命活力。从课堂上中职学生的状态来看,既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有生生、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促进了交往的实质性发展。如,组织学生讨论环境保护问题,许多小组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设计新颖的课件来辅助自己的发言,信息量大,学生兴趣浓厚,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总之,班会课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中职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班会课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