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
2013-04-29邱冠
邱冠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44-01
实验是化学的体现,化学是实验的本质。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实验,不但是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将零散的实验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将学生的思路拓宽,是每个化学教师都应努力做到的。笔者认为,如今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跳出课本,走入实验室,达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前——合理设计实验
合理设计实验是提高实验效率的必要渠道。要使短短的40分钟得到充分地利用,合理设计实验是关键,既要求实验的完整性,又要求高效性。因此,教师要尽量控制实验的过程,在实验前合理设计实验。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施合理设计实验:
1.形象反映实验现象。有一些反应现象通常在实验中很难观察到,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教师要合理设计实验,将无形的实验现象提升为易观察的现象,这不但要求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还要不断地改进实验方案。
比如,铝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际反应中,铝的表面通常会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导致反应现象很难被观察到,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将一片铝片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冒出气泡后,拿出存放好,待到实验演示时,将它与另一片未处理过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反应,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处理过的铝片上冒出大量气泡。
2.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复杂的实验装置不但延长实验时间,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而且容易让学生绕进复杂的思维局限中。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实验装置来达到合理设计实验的目的,将较复杂的实验简单化,从而达到现象直观、效果明显的目的。
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材中需要用到集气瓶、燃烧匙、橡皮塞、导管、盛水的烧杯等多种仪器,不利于学生操作,若改用一支较大号注射器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如图所示)。
操作方法:首先,在一端封闭的粗玻璃管内放一颗白磷(过量,保证将氧气完全消耗),用滤纸吸干水分,并推入到玻璃管中部,记下位置。其次,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白磷,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胶塞被推向外侧(右侧)。最后,待装置冷却,胶塞逐渐向内侧(左侧)移动,根据胶塞停止时的位置,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优点:此装置操作简便,准确度高,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的:(1)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通过活塞向右移动让学生知道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二、实验时——创新实验设计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案例,教师们可以推陈出新,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表现在实验当中,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创新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氨水与酚酞试液混合的探究实验,可以这样创新实验设计:
步骤一:取4条长15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观察现象。
一会后可清楚看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
步骤二:将棉花团用浓氨水浸湿,在玻璃片上滴几滴酚酞试液,鼓励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后,完成该实验,并提出问题:该实验证明了什么呢?
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学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①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氨水能使酚酞变红;③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
三、实验后——善于总结实验
在每次进行完实验后,无论实验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达到实验有效性的最大化。
总结实验要求教师做到:①总结实验现象。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由于实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现象不一定完全和教材相同。比如铝片与稀盐酸反应,如果铝片未经处理,我们就很难观察到溶液中冒出大量气泡的现象。②总结实验结果。在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对失败的实验,在课后还要找到失败的原因,同时反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从而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完善实验设计。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拓宽思维,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