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传统教学理念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2013-04-29张义山
张义山
【关键词】传统理念 物理课堂 效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7-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崭新的物理教学理念开始被物理老师运用,但在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对新课程的认识似是而非,非此及彼,缺乏整合的思想,有的甚至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物理教学经验,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际上,对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向其“借经验”,提升物理课堂的效益。
一、科学探究并不排斥“告诉”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教师的直接讲授为主,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那么新课程教学中,是否就一票否决,不要教师的“告诉”了呢?物理课程目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想法,也有疑问,思维甚至会“短路”,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急切地需要有人能够指点迷津,打开疑团,此时教者画龙点睛点地点拨、告诉,对于学生的探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告诉”也要讲究技巧。
1.抛砖引玉,诱发科学探究。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方法等,教师不妨巧妙地抛砖引玉,诱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点拨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由于有了教者引而不发的导向,学生能够积极灵活地参与教学。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如在“密度”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诱导启发:先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几杯体积不同的水,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可变的,体积大了,质量也大,那么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没有什么确定的关系呢?笔者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这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诱发学生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下面要进行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铺垫,避免学生对探究活动无从下手。
2.点石成金,升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过程中,有很多情况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之外、情理之中的“教学即景”。这些“教学即景”有时候看起来像一块普通的石头,外表粗糙,但只要通过提炼、锻造或者精心打磨,就能显露出它内在蕴含的价值。因此,作为教者,面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不要总是进行无效化处理,要想方设法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点石成金,通过各种途径升华科学探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中,因为要对透镜、光屏、蜡烛进行移动,探究各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有些学生对三者都进行移动了,探究的结果并不乐观,这时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固定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从远处(或近处)靠近(或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通过教师点石成金的“告诉”,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得到升华,更易于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需要“多角度”的预设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预设通常是以许多琐碎的小问题按部就班进行,学生只能顺着教师每一步的提问亦步亦趋的应答,这样的课堂,教师操作起来特别顺手,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目标是割裂的,学生处于被动,课堂的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始终站在学习的外围,被动地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并不是要摒弃预设,课堂是需要一定的预设,如果没有预设,课堂将呈现出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漫无目的教学是一种散乱的活跃。
那么课堂上需要怎样的预设?首先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一主体,这要求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多下功夫,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可能对教材作出怎样的解读,有意识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能发挥创造力的领域。预设的内容应更为细化,并准备好相应的策略,但在实施时是灵活的,有伸缩性的,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所有问题,教师都应看成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然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三、“活动”当与“训练”并举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训练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于统治地位,这种训练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鉴于这种机械训练的弊端,训练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被很多教师避之不及,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活动”为如今的重“活动”而忘“训练”。这次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取向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双基”二维格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内容,知识与技能不再处于独霸天下的地位。由此可见,活动和训练是物理教学的双翼,物理课堂杜绝的是纯知识技能的训练,物理教学需要的是与活动融为一体的训练,需要活动与训练并举,使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物理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者,只有不断探索,更新理念,有所借鉴,才能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新境地,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