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初探
2013-04-29丁德霄
丁德霄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出发制定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合理应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学定教;要求;设计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指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的目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位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一、“以学定教”化学教学设计的要求
1.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提出新要求
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是从关注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并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使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将学生的差异视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弹性,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对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设计提出新要求
化学教学内容不仅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还要体现出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渗透STS教育,依据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和重新加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
3.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设计提出新要求
教学设计过程也有所变化,从过去的以教为本过渡到主体参与,又分为以下的三点:第一,把学生看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对学习的起点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起点和教学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进行确定。第二,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三,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程。从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以学定教”化学教学设计的举例
以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1)学习的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可逆反应。例如: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氯气溶于水。这些内容为本节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入平台。本节课将利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对此类反应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相关内容并对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认识。
(2)学生的分析。①学生起点能力分析。要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应具备如下的起点能力:了解几个简单的可逆化学反应;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有一定的化学计算能力;对新知识有好奇心并能积极参与课堂;能阅读书本内容并有分析问题和归纳结论的能力。②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化学基本概念,接触过简单的可逆反应,对简单的可逆反应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3)教材的分析。“化学反应限度”是在高中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此概念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此概念与学生以往所涉及的概念有所不同,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学好“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本质特点,有利于学生较快地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各类化学平衡。
(4)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可以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化学史话法展开。教学难点是:要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分析反应速率图表,可以采用图表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加以突破。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史介绍,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炼铁高炉的化学史导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初步形成运用探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3.教学过程的设计
(1)史话激疑,发现新知(8min)
炼铁之谜:大家都知道工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标准之一,而钢铁生产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高炉炼铁工业。
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Fe2O3+3CO=Fe+3CO2(高温)
CO产生的反应:C(焦炭)+O2(空气)=CO2(放出热量)
C(焦炭)+CO2=2CO(吸收能量)
可是,炼制1吨生铁所需要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所需的量,而且从高炉顶端出来的气体中总含有没被充分利用的CO气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刚开始,大家认为是CO与铁矿石接触不够充分,于是就增加高炉的高度,但是事与愿违,高炉升高了,但是高炉尾气中的CO的比例还是没有改变。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引燃火花……
讨论解密:在19世纪下半叶,一位名叫勒夏特列的法国科学家进行过深入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C+CO2?葑2CO是一个可逆反应,并且后来研究发现,在高炉中Fe2O3与CO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成Fe和CO2。增加了高炉高度只是延长时间罢了,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导入新知:那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通常情况下,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把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大家要注意,可逆反应一定要满足“同一条件、同时进行”。
交流讨论:2H2O=2H2↑+O2↑(通电),2H2+O2=2H2O(点燃)是互为可逆反应吗?说明理由。对比表一表二,比较两个反应的区别,得出结论。
表1 实验数据
■表2 实验数据
■
结论:由上看出,表一为可逆反应,表二为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反应物不能全部完全转化,而且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急中生智,巧设实验(15min)
激发能力:怎样通过实验来证实反应存在限度呢?在设计实验时,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现提供以下试剂和仪器:0.1mol·L-1KI溶液、0.1mol·L-1FeCl3溶液、CCl4、KSCN溶液、小试管、胶头滴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判断FeCl3溶液和KI溶液反应,反应能否进行到底呢?
小组活动……
代表汇报:①取5ml0.1mol·L-1KI溶液放入试管,滴加5~6滴0.1mol·L-1FeCl3溶液,振荡、静置、观察。②继续加入2mlCCl4溶液,再次充分振荡、静置、观察。③取上层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
教师总结:设计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反应物的用量该如何控制?②选择怎样的试剂能够有效地证明反应的发生和进行程度?同学们对照这两个问题,再反观自己的设计,有什么问题吗?
解决疑惑……
演示实验:按照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我们实践操作一下,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发言,说明实验现象和原因……
■
教师总结:实验一可以看出反应发生。实验二得出反应物中有碘单质,证明正方向反应发生。从实验三可以看出少量的FeCl3溶液与过量KI溶液混合后,溶液中仍有Fe3+,说明正向反应不完全,即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此实验的关键就在于要控制两个反应物的用量,要求FeCl3溶液少量,KI溶液过量。
(3)深入探究,了然于心(17min)
思维火花:如果将2molSO2与1molO2混合于2L密闭容器里,充分反应后,能否得到2molSO3呢?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火花绽放:请同学们根据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对此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探究,画出两张表格:c-t、v-t,根据图标解释说明这两个问题。
■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怎样变化?(提示:正反应速率由反应物浓度决定,逆反应速率由生成物浓度决定。)
学生活动……
■
导入新知: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时,反应体系处于一种表面静止的特殊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图表,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你争我抢地回答……
教师总结:①化学平衡发生的前提在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②达到化学平衡时,v(正)=v(逆),且都大于零。③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还在不断的进行中,并没有停止,处于动态平衡中。④在化学平衡状态,任何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⑤影响平衡的条件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发生变化。但是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
(4)回顾旅程,学以致用(5min)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此环节主要是以练习为主。
总之,以“以学定教”在强化了生本思想的同时,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将化学还原于生活。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完善了教学目标、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围绕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文庆城,许应华,谢能伟.“以学论教”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化学教育,2004,(09).
[3]魏再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