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2013-04-29张斌
张斌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导学案”的使用、课堂细节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数学“导学案”是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从拿到“导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数学“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依据数学“导学案”提供的平台,通过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了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的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
1.分组。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太多会导致讨论混乱,组长不能兼顾到所有成员,所以以四人小组为宜。小组的组成要合理,要能有效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由于有些学生之间由于性格问题不宜相处合作,所以在小组组成的初始,要给他们自主选择成员的权利。为了避免个别组的实力过于强大,可参考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NBA选秀的模式。
基于以上因素,在学生自主选择伙伴以后,教师必须进行微调,以达到以下目的:(1)各小组学业综合水准相当。(2)男女比例适宜。由于是四人小组,所以一般是两男两女,特殊情况下可以存在三男一女或者三女一男。(3)每个组里至少有一个比较活跃的、组织能力强的人。
小组的组长一般由每个组里的组织能力较强的A类或B1类的学生担任。事实证明,相对来说,组长中B1类学生较多。为了平衡A类学生的心理,可特地设置一个记录员,由A类学生担任,任务是记录组里在课堂上展示的学生、点评的学生、得到表扬的学生以及导学案得到五角星的学生等,作为每月评选星级个人的标准之一。
2.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小组格言。整个班级的组名最好字数统一,这样看起来整齐有序。可以考虑以一个系列来定组名,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在教师告知学生定组名的规则后,把具体起组名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教室后面设置小组园地,张贴小组信息以及小组合影;定期组织优秀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小组凝聚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评价的一个主要实施手段就是打分,及时的评价需要及时的打分,积累的分数必须对应相应的奖励,以体现其价值。分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组分,一类是个人分。小组分为主,个人分为辅。
1.小组合作得分,评比星级小组。小组合作得分直接和星级小组挂钩。定期评出一些优秀小组,称为星级小组。星级小组不宜过少,这样会让大部分的小组失去信心,也不宜太多,导致竞争性得不到体现。
2.个人参与得分,评定月星级个人。个人参与分与个人的评优及期末总评分挂钩。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挑选不同方面优秀的学生5名,评为月星级个人,获得奖状以及外出活动的机会。星级个人的名称可以多样化、个性化,比如进步之星、展示之星、风采之星等。
(三)“导学案”的使用
1.了解“导学案”的特征。“导学案”就是学生的预习作业。“导学案”的制作要参考教材及各类辅导资料,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导学流程。“导学案”要体现阶梯性、思考性、讨论性;题量不宜过多,要精选题,并注意知识点的涵盖。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导学案”的好坏对学生个体的整个自学过程以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響。
2.预习“导学案”的效果评价。当天的课上完后,首先要求学生完成配套的作业本,然后再完成第二天课的“导学案”。“导学案”与作业本都在第二天早自修结束后上交。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写“导学案”。
由于学生坐在一起,很可能会发生抄袭现象。“导学案”的抄袭会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必须事先和学生说明做“导学案”的目的,并对抄袭的学生和对应的小组都进行扣分,以尽可能地杜绝抄袭现象。
(四)课堂实施细节
1.组内交流,重点是凸显学生的合作精神。上课的一开始,教师说明注意事项后,各小组开始组内交流。各个组组内交流时可利用教学白板,展示学生在白板上写出解题的关键步骤。这样旁边的学生就可以看清楚整个解题的思路与过程。
组内交流的形式由组长负责掌控,如果一道题有1人正确,3人错误,那么就采取一人主讲,三人听并提问的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全组起立,围成一个半圆,展示学生在中间利用白板进行讲解;如果一道题有2人正确,2人错误,那么就采取一对一讨论的形式;如果一道题有3人正确,1人错误,则请“导学案”整体完成最好的学生辅导错误的学生,在辅导进行的同时,其余两名学生暂时组成一组进行讨论;如果一道题4名组员全错了,那么就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或者求助教师。组内交流是课改课堂的灵魂,所以要舍得花时间,一般控制在20~25分钟之间。
2.课堂展示,关键是激发人人参与的学习热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并结合“导学案”批改的印象,决定课堂展示的题目。展示时由小组在白板上书写解题的关键步骤,并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具体实践证明,小组还是很愿意让C类或B类学生进行展示,以拿到更高的分数的,当然也有A类学生出马展示高难度问题的时候。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展示的题目一般不可能很多,所以并不是所有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但是课堂展示又关系到小组得分,如果由教师自己进行安排,很可能不能兼顾平衡,而且各小组都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组就不能上去展示。在具体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尝试过先在黑板上写下展示的题目,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去黑板选题,先选先得。但是却发生了学生一窝蜂上来抢题的现象,学生甚至为了抢一道题争得不可开交。后来笔者采取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决定选题的顺序:“导学案”得分越高的小组优先选题;得分一样的情况下,五角星多的小组优先选题;如果得分和五角星都一样,则C类或B2类学生表现较好的一组优先。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确定选题的顺序,学生心里没有意见,而且激发了学生写好“导学案”的动机。
在课堂展示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展示。上面学生在展示时,如果下面有学生没有认真地看、认真地听,则对该学生进行扣分。
3.小组点评,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生展示完以后,下面其他组的学生就可以进行点评了。点评一般让没有展示机会的小组优先,在没有展示机会的小组使用完优先权后,所有小组公平竞争。教师要掌控好局面,一般不出现同一个小组连续点评的情况。
学生点评完后进行打分,打分一开始必须由教师掌控大方向,可以适时询问学生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合理打分的能力。打分结束后,如果需要,由教师对展示进行小结或者点评,指出知识要点,规范格式,并对展示学生的展示语言、展示方法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改进,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在讲台上当一个小教师。
由于一开始使用“导学案”,学生还不习惯这种方式,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教师讲解和学生议论、展示的时间控制在3:7的比例,就是三七开的时间分配。
4.课堂小结,目的是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课堂的最后,可考虑让未进行大展示并且点评最少的小组优先进行课堂小结。其他组可进行补充。该步骤可以促进各组之间的查漏补缺。
5.案情检查,强化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不排除个别学生未认真完成课堂任务的情况,所以在上课结束后,教师要收起“导学案”进行订正情况的检查。如果课堂展示是在下课铃响起时或响起后结束的,则酌情延迟检查时间。
6.布置课后思考题,为的是能提升优生学习余力。由于“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优等生的拔高帮助有限,所以在课后设置一些课后思考题,对学有余力的优生而言有很好的帮助促进作用。挑选一些有难度的好题,一般在1~3题之间。如果组内有人做出当天所有的课后思考题,并向教师说清解题思路后,本组加分。为了防止互相抄袭刷分,不同的组员重复向教师展示同一题无效。其实为了小组的利益,组员在独立思考课后思考题遇到困难时,很可能会互相讨论,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强调让学生保留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一周内所有的课后思考题在本周内都有效,下周开始后作废,进行新一轮的开始。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落后小组的积极性问题
不管怎样安排,肯定会有一个小组落后。虽然理想的状态是每个月各个组的排名有所变化,但是落后的小组之所以落后,肯定是某些方面相比其他组有所不足,所以这个月落后,下个月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落后。而优秀的小组因为信心满满,往往会愈发强大。有些组之所以落后,原因很多,像学习习惯、性格因素等,想要短时间内改变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教师又不可能去偏袒落后的组,因为教师必须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对于这个问题,每学期进行小组的微调是必须的。但是又不能进行大幅度的调动,因为一个学期下来,组员彼此之间都有了默契和友好的感情,如果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把小组拆散,势必会让一部分学生心灰意冷。
(二)小组成员相处得不融洽
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以劝导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如果学生一抱怨就立刻给予换组,其他学生看在眼里都跃跃欲试地想换组,各个小组就不稳定了。如果某个组的成员在反复劝解下还是不能好好相处,甚至互相讨厌,已经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在下一个月进行小组的局部微调。
(三)学生做作业及“导学案”的时间可能不够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完成“导学案”需要预习。如果各门功课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每天要完成各门功课“导学案”的话,预习的任务量是很大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占去了学生的自习时间用于讲解习题的话,学生就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是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如果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无法保证,课改也就很难成功。所以,教师要学会舍得,要敢于放弃一些讲解习题的时间,要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讲解習题了,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取舍需要精讲的习题。
(四)小组交流的时候某些学生没认真听
在小组讨论热热闹闹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时候,个别学生的神情和动作看似在参与讨论,但是并没有用心,这样对于个人的提高是不利的。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引导学生的讨论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要及时点醒那些“假参与”的学生。当然,治标还要治本,治本的方法就是以各组组长为切入点,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小组务实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卓,杨建云.合作学习: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