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2013-04-29宋燕芳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认识误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宋燕芳

摘 要: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给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带来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容易产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这常常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本文从心理健康概念入手,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以期让更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为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努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误区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多面性和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而且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综合有关论述,最概括、最一般地说,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主要有以下10条: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自己的人格。

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且理想与目标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每个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和时间分布的不同,心理真正完全健康的人是很少的。但很多人对此却有些误解,他们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羞于启齿;或者用身体疾患来掩盖或否认心理健康问题,不愿或不敢请求帮助;或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够如吃药打针那样即刻见效。下面就谈谈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误区。

1.把健康概念简单化,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就是健康

这是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也不等于健康。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高考中他们的成绩非常突出,但是到了学校以后,他们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可见,健康必须包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2.以偏概全,认为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比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神经症、心理变态、精神病等。心理变态,主要是性心理变态或称为性心理偏差,它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比较极端的状态。人的心理不健康并不一定是心理变态,有可能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神经症等。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不一定心理健康。

3.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等同起来,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許多中职学生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按照心理不健康程度的轻重,我们可以把心理不健康分为轻度心理问题、中度神经症、重度精神病,精神病只是心理不健康最严重的状态。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加上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不少中职学生认为只要一有心理问题或一进心理咨询室就意味着自己得了精神病,把心理问题看成洪水猛兽,相当一部分人有了心理问题既不敢找教师,更不敢找心理医生,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实际上,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心理问题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如因对某事一时想不明白或遭到某种失败、打击而导致的困惑、苦闷与迷惘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高,可以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别人的帮助或自我调节很快就能解决。而精神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属于异常的范畴,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低下,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已部分或大部分丧失,基本上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4.把心理健康静态化,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许多中职学生认为一时的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一时的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二者是动态的、可变化的。比如:一个人也许在某一时段非常健康,但由于某些偶发事故,无法承受心灵打击,致使心理出现问题;而有些人在某一时段、某一环境下有心理问题,但后来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加上自我调节得当,心理问题消失,心理健康得以恢复。所以,心理健康是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5.把心理健康问题缩小化,认为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并不是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经常发生,因而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存在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可见,心理问题就像伤风感冒,人人都会得,具有普遍性。

6.把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淆,认为思想政治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或认为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

应该说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对中职学生来说,心理上的问题容易引发品德问题。因此,德育需要以良好的心育为前提,离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是很难成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德育。例如:学生一到上课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教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教师在学生出现一些自己无法接受又极其极端的行为方式后,不要轻易下结论说他思想有问题,或说此学生太坏,或批评指责学生,应与学生多谈心、沟通,了解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出现极端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达到“共情”。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从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角度,依靠说服教育,在“他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针对的主要是对与不对、是与非的问题,一般采用宣传、说教、批评、表扬、提供榜样、纪律约束等方式,促使人逐步达到社会化的标准与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社会学、心理卫生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理解、共情、交友、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悟出做人的道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个性在自觉意识中日趋完美,达到助人自助。

7.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多关心学生,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当某一天或某一段时间学生出现与以往不一样的行为时,应加以重视,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就会防止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恶化。

8.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是丢人的事情

很多学生觉得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咨询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变态的,这是很大的认识误区。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有人甚至把心理学和算命等同起来,认为学过心理学的人,就能看出人的心里在想什么,这也是误解。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判断心理是否出现问题,不可能看出某人想什么。当心理出现问题,自己无法自行解决时,找心理咨询者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凡是咨询过的学生,刚来咨询时,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咨询结束时,他们的感受是“这次咨询真的很值得”。来时满面愁容,走时在一声声的道谢中离去,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来咨询的机会非常大。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9.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10.对心理咨询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对其的期望值过高,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而且心理问题不同于身体疾病,它的治疗需要来访者和咨询者双方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比如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咨询治疗,就需要好几次,对于因仇恨而产生报复心理的学生,可能咨询的次数就更多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如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對就业择业的迷惘、面对性变态者采取的态度等。

总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误解需要更多的人长期地、不懈地努力去改变。中职学生应当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以使自己健康而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牧之,张震.心理学与你的生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俞国良,李媛.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认识误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谈如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多媒体课件如何应用于课堂
几何直观,不只是直观
论小学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