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
2013-04-29
上期养生格言说到陈继儒,宝其生,救其死。陈继儒在写了这段话之后大发感慨:这是早服重积的道理啊!如果不是“至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的。言下之意是凡人不可以言道,只有“至人”才可以理解。
从朱熹的话中,大家可以得知,早服重积是老子最早提出的。这寥寥十几个字,引出了后世文人数不清的注解,也使我们对早服重积的概念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其中一个关键字是“啬”。老子所谓的“啬”,泛指为人处世的原则,当然也包含我们今天的“吝啬”之意。但在养生学来说,则是指惜精、敛神、保元等。后代养生理论大都有“啬”的影子,而“膏(灯)用小炷”一说(参阅我刊2010年第2期49页),则是直接从“啬”字衍化而来。由此可见,早服重积实在是中国传统养生之核心理念,需要认真领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浩瀚书海,有许多是对“经典”的注解。但“注”也有不同,故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别。所谓“六经注我”,是用六经的语句为我的思想作注解,强调我的至上性;所谓“我注六经”,则是强调六经至上,力求自己的注解接近六经的原意。上期的陈继儒和本期的朱熹,可以说是对早服重积两种版本的注解,值得大家对照领会。朱熹的解释接近于原意,即后人所谓“不损乃延年之术,有补乃卫生之经”(元·陈元靓《事林广记》),强调“不损”,因为不损和啬养结合,才可以说是重积;而陈继儒则意识到生命“日日有生”“时时有死”,认为早服重积就是要知生死,进而“宝生救死”,是对早服重积学说的发展。
话虽然这样说,但朱熹的注解对今人的养生实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养生应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损”(其实应该是防损),一个是“啬养”。只有在身体未受损失的基础上加以啬养,才算是早服重积,因此,朱熹提倡“早觉未损而啬之也”,即“贵早服”。而现在许多人,早年间熬夜、酗酒、贪吃、多睡……肆无忌惮地挥霍生命,直到诸多慢性病缠身,才去养生,只能说是“已损而后养”。至于一边做着养生功课,如药补、食补、功操等,一边仍在做着损害健康的事儿,更是不应该!
早先看到有媒体报道,百岁寿星体检时发现,心肺健康如青年人般,没有任何疾病征象。但问起他们如何养生,则一脸茫然,不知所以。由此可作为朱熹“贵早服”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