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问政常态化下的制度化考量

2013-04-29舒国燕

中外企业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制度化互联网

舒国燕

摘要: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网络问政日趋常态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网络问政常态化的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参与;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9-02

当下,网络问政不仅是学术界所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实务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议题。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深入,网络已成为公民进行“意见表达”的重要“舆论场”,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通道。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网络问政常态化的表现

其一,党政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沟通与直接交流,被认为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先河。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开设“胡锦涛微博”。温家宝总理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两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当前,各级政府官员设立网络问政平台在线交流,各基层党委政府设立公共信箱,充分说明了各级政府肯定了网络民意的价值和重要性,这也成为网络问政兴起的助推器。上网了解信息成为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种习惯”和“第五项修炼”。

其二,网民的积极参与常态化。据2009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2011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在代表们所翻阅的资料中,多了一份由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汇聚了4.57亿中国网民的集体心声的《2011两会专题研究数据报告》,该报告涵盖了住房、物价、食品安全以及社会保障等我国民众最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民众所关注的这些问题与随后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重点高度吻合。网民所议论的话题、提出的意见,虽然是个人的,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必然代表着一定的群体。倾听其意见和建议,可以为社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三,政府网站建设的常态化。中国政府网自开通以来,内容不断深化更新,技术保障不断优化,网上互动和服务逐步增加,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452万人次,成为政府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级政府网站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和完善。2009年广东搭建了全国第一个系统化的网络问政平台,开设有“捎给汪洋书记的话”、“有话问黄华华省长”、“有话问省直机关领导”等专栏。有的地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如:地方领导人留言板(人民网)、正义网(检察日报)、百姓呼声(红网)、民生热线(西部网)、民声在线(商都网)、网上民声(胶东在线)、民生帮帮帮(浙江在线)、民生新干线(长江网)、百姓呼声(黔南热线)、我有话问区县长(北方网)等。

其四,网络问政的内容常态化。“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色是“问”字,“问”同时隐含了答,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政府及其官员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即所谓“问计于民”,以保障和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是网民通过网络向政府及其官员表达利益诉求,建言献策,即所谓“问事于政府”,以体现和维护公民的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近年来,从各级官员纷纷上网邀请网民“拍砖”、“灌水”,到“虎照门”、“考察门”、“香烟门”、“躲猫猫”等一个又一个事件先后被曝光、查处,“网络问政”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

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对策

其一,提倡民主制度,促进言论自由,使网络敢于问政[2]。民主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和言论自由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倡民主制度必须渲染民主的氛围,在民主的氛围中,使民众有机会说,有条件说,有胆量说。“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特别是就有关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发表言论和意见的自由,是所有民主制度的生命线。”西方理论家认为,民主源于自由而公开的辩论,辩论可以使事物恢复原貌,避免重大的失误。而参与辩论的公民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他们应该掌握信息,批评不明智或者专制的政策或官员。显然,网络以其拥有的众多网民,涵盖的众多阶层,囊括的众多知识而理所当然成为参与公共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民也理所当然成为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引子,是网络问政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其二,建立网络民意回应制度,促进政务公开,使网络便于问政。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必须继续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网民沟通评议机制、意愿表达机制,使舆情从采集、归纳、处理、反馈、督办等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形成一套责任明确、程序分明、实效显著的规章流程,提高问政效率,改善信息失真、截留现象,变虚拟参与为现实参与,变“作秀”表演为务实解决,变单一问政为有问必复,。同时还应意识到网络问政不仅仅只是一种官民沟通交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形成对网络舆情和网络民意负责任的态度,网上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的迫切需要。因此,网络问政能否发挥长效机制,能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能否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使其更加勤政于民,保障民意上下畅通,是决定这种新的执政方式成败的关键因素。

其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秩序,使网络理性问政。网络具有“两面性”,它在剑锋所指人间丑恶的同时也在突破着法律甚至是道德底线。民意表达中的非理性成分,在网络时代所提供的话语平台上,既呈现出言论自由的民主色彩,也表现m法治缺乏和道德缺失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网络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为此,要加大网络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网络文明意识。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加强网络法治人才建设,培养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络执法队伍。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培养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意识,不断提高网民的自身素质。

其四,深化行政问责制,促进“网上”“网下”对接,使网络有效问政。网络问政不能是轰轰烈烈问政、了了草草收场。政府要从网络上及时地获悉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就必须将网络问政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并真正督促落实。同时,网络也是群众反映民生诉求、表达民意、监督政府工作成效的有效平台。在网络问政过程中,政府要注重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绿色通道”,形成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加强网络舆情民意研判,查找工作差距。特别是查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改变没有问责的习惯问题,勇于面对问责,务必要坚决查处责任人,不能遇事推卸责任,做到“网上问事”,“网下问人”,推进网络问政规范化、常态化,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和问责机制。

(责任编辑:赵媛)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制度化互联网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性别社会化与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
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