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潜能生”的护航人
2013-04-29沈洁
沈洁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怎样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发掘“潜能生”的发展潜力,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同快乐成长成为化解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潜能生;小学;赏识;转化;素质
目前教育改革的走向是突出整体化的教育,要求教育需要面向整体平衡地发展,以促进全体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在小学起步阶段,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批学生需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水平,不积极思考,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一些用脑的习题,思想上懒惰,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机械记忆等,我们把他们称为潜能生。
一、小学中年级学段“潜能生”的学习现状及心理分析
(一)教材难度增加,开始两极分化
三年级的内容好像变得比以前难了,很多知识都要靠自己的思考和用心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不认真学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到了三年级就没那么简单了。稍不认真,学习就有可能滑下来。
(二)自信心不足,意志薄弱
中年级学段的小学生是自信心的重要形成期。他们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兴奋和自豪感,信心满满,但潜能生由于学习的活动产生了变化,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中碰到不少难题,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意志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即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个体,意志力也高,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个体,其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
(三)倦怠情绪,逆反心理
学习倦怠可以说可能是整个学龄期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中年级阶段,除了有以前学习中积存下来的倦怠心理外,出现倦怠心理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由于失落感从而滋生的倦怠心理。许多学生在低段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可到了三年级,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增加,他们的学习成绩降了下来,很难再看到那可爱的“笑脸”和高分了,这种状况使自尊心强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丧失信心,从而产生失落感,引发学习倦怠情绪。
二、赏识在中年级学段“潜能生”中的具体实施
(一)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创设“潜能生”利于学习的宽松环境
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会允许摔倒、失败。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情景:孩子跌跌绊绊地学走路,走两步就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家长们总是会鼓励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长一如既往的鼓励中,学会了走路,在家长营造的轻松的海洋中翱翔,快乐成长。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也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明白孩子总有一天会一步又一步地走下去,越走越自然。家长的这些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笑容里我们都能感受到,孩子被感染着,轻松快乐地成长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在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使孩子走向明天。家长在教孩子走路时,总是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失败是每个学生必须也是必定要面临的人生课题,学生会如何面对,反映出家长的心态。越是在轻松、自然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越是不怕失败,而越是要求高的成长环境,孩子越经不起失败。
(二)入手课堂、捕捉优点——营造“潜能生”有效参与的课堂
“潜能生”在学习探索的尝试过程中,不能够得到成年人的赞同并产生挫折感,那么依照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这种尝试行为就会减少,就会被冷漠的或可能是随机的无目的的活动所代替。
1.积极暗示。引导“潜能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必须先纠正课堂上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可由捕捉“潜能生”行为习惯上的闪光点入手,运用放大镜原理,将其放大,积极暗示,反复追踪,让“潜能生”潜移默化中感觉我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十分优秀的。
2.分层备课。教师备课中,应该先考虑潜能生的心理,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的备课,使他们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在课堂上把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对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加以提示和帮助,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关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相信一定有同学有好方法記住它,请你来说一说。”“这些轻声词有些难,相信一定有同学能读准它。”“真了不起,词语读得很标准。”……从评价语言中,让“潜能生”有一种被信任,被欣赏的心理体验,享受参与课堂的快乐。
(三)给予真情,用心呵护——搭建走进“潜能生”心灵的桥梁
“潜能生”的心态较复杂,往往自尊心很强,却很少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往往会有胆怯和自卑的情绪。“我比不过别人。”在这种极端的自我暗示下,时间久了,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中年级学段,正是“潜能生”的复杂心理刚刚形成的阶段,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利用沟通等手段,真诚地欣赏“潜能生”,让“潜能生”获得温馨和鼓舞,树立其自尊和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
赏识教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肯定和培育人类情感的力量,在于重建人性中的平衡和谐,唤醒人沉睡的潜能。赏识教育打破了功利教育只关注结果的误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和生命状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发现和学习爱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