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3-04-29江小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江小艳

【内容摘要】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所占用的课时数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极其必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教学观念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性和紧迫性大家也都深有感触。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所占的课时数来看,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因其与生俱来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及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因而也就自然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一)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思想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语文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生俱来就有其强烈的思想性。“语文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学索养和良好思想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有助于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他学科的教材只能选与本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可以选讲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的文章。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因而,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个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学科还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

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学生推荐好词好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难题;可以对某一篇课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章深层的内涵,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等。可以说,语文教学可以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课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1.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首先可以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其次可以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再次可以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最后还可以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让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今时代,任何人单枪匹马、孤身作战都很难成功,要靠群体的智慧,联合攻关方能取胜。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让学生学会感动,完善性格特征。当今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能为一些伟大的感情而感动。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从文化心理结构的精神本质这个角度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它与心理学中的性格、情绪、愉悦、美感诸因素相关,但又比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全面,它更看重的是人格与情感的熏陶,审美的培养,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学科教育。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話,它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熏陶性和审美性。整体性表现在:语文知识的体系看似分为基础知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么几块,实质上这些知识都具有前后连贯性、系统性,知识的串联就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因素也能整合为一个整体;熏陶性分为思想上的熏陶和艺术上的熏陶。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含有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内容形态,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目的;审美性则表现为: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高尚的情感,或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甚至是悲伤的东西,它都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图解,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本质而言,教与学并不是只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是一个交往、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特别是要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时,教师要把学生和自己的地位放平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即使我们自认为“应该”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也不能够通过“灌输”来教育,不能摆出一付居高临下的姿态。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辨证关系。应该把学生当作主角来看待,必须学会启发学生,让学生去分析课文,感悟课文,甚至有时“故作不知”,让学生在答问中展现自己,在讨论中丰富自己,在比较中相信自己。我们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即让课堂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上等生”的“求胜”心理,“中等生”的“随便”心理,“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进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荆其诚、林仲贤.《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姚本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华东出版社.

[4] 黄忠敬.《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内蒙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趾凤初中)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