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3-04-29杨洁
杨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感恩教育的工作,深挖语文教材的资源,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壮丽秀美的山川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描写了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学生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而且全心全意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可以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母亲的地大物博,而且还能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和丰厚底蕴,从祖国优秀儿女为国献身的英雄事迹中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祖国心和民族义。
4.社会之恩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应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感恩的对象和目的。如表现感恩大自然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来感知大自然之恩;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来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感知力度。
(1)在朗读中体验
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或描写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的语段,或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课文的美,领悟课文抒发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在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到意境中,大自然的美就能深入人心了。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及祖国的壮丽。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厚。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于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3.报恩
在教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知恩和感恩的过程,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表达心声,就能把情感上升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如在母亲节时,笔者让学生写一些祝福母亲的话语,或者写一篇表现母爱的作文,顺利地实现了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的过渡。
(作者单位:甘肃省岷县蒲麻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