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与利用
2013-04-29马斌
马斌
[摘 要] 传统教学实践资源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素质教育的承载力,也存在利用率不高、融合度不够、拓展乏力、运行不畅、活动随意、评价失据等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与利用,应坚持综合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把传统资源和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资源,放大本地、本校区域文化的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教学实践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的体制机制。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包括理念、机制、范围、能力功效的拓展等方面。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资源;拓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88-04
0 引言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效果及其质量如何,关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当下,高职思政课已进入“转型”时期,以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已成为高职课程建设及其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与利用,无疑是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1 高职思政课教学传统视阈的实践资源
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一改过去的单纯理论灌输模式,强调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尊重高职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在“社会生活过程”的导向下,引导高职生提高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学会生活、应对挑战的能力。
所谓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资源,指的是可供师生进行思政课教学直接体验、亲身感知或动手操作,在耳濡目染和躬行践履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精髓和得到思想升华的生产、生活资料及其人文环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资源,是高职院校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素质教育目标,将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形式落到实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观察、感知、体验、品味中,感同身受,领悟、理解、认知和运用思政课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客观现实条件。
在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有的专家认可实践教学的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体系;有的学者提出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念,认为思政课教学本身应该就是理实一体化、水乳交融的,人为地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容易形成“两张皮”。不管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有何异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实践资源的利用、实践要素的渗透,在当下需要强化、需要扩张,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其本质就是借助教学实践资源进行运用和体验,最终使所学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的理论思维,逐步实现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1]。
在传统视阈中,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资源主要包括:(1)德育资源。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及老红军、老战士、老革命等“红色资源”,有各种纪念馆、革命遗址、事迹展、实物展和老革命现身说法,有新时期为国为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烈和先进人物的报告会等;(2)改革开放政策教育资源。涵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大型企业、科技馆、展览馆(会)等资源。有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村镇街道,有科技成就展、产品交易会等;(3)法制教育资源。涵盖政法机构、法庭、律师事务所、监狱等场所、机构和人员等资源,有移动法庭、法制教育巡回展览、廉政建设展等;(4)人文教育资源。涵盖校史馆、文博馆、名人纪念馆等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物质资源是保障,活动要素是关键,信息资源是补充”[2]。
纵观这些教学实践资源,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素质教育的承载力,为思政课教学增强活力、提高实效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和保障,是思政课充满生机、永葆青春和鲜活状态的源泉。(1)为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提供了回溯历史和瞭望社会的隧道和窗口,增强了理论自信;(2)为学生理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规律提供了观测的参数和平台,增强了制度自信;(3)为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了评判、探索的舞台,增强了道路自信;(4)通过对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亲临其境、亲睹其景、亲闻其声,还增强了方法自信和人格自信。自信产生自觉,思政课的内化功能就能如期实现。如果缺乏这些实践资源,缺乏对这些实践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思政课教学必然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困境,思政课的教育功效不仅会锐减,而且会速减为零甚至为负数。
而在对现有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中,尚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在广度、深度、频度和紧密度等方面都有缺陷。问题和缺陷表现在:(1)利用率不高。有些实践资源长期搁置不用,虽然思政课教学急需这些实践资源,但因为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这些资源没有得到高频利用,使课程教学回归单调,结果事倍功半;(2)融合度不够。有些教学实践基地挂牌时热情高涨,彼此之间“甜言蜜语”、言酣耳热,但一两次教学活动后便偃旗息鼓、悄无声息,缺乏与教学实践基地在教学合作、科研合作、培训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3)拓展乏力。满足于原有的传统的教学实践资源,而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理念、机制、范围、效能等方面进行大力拓展,以满足学生应对社会生活挑战和成長成才所需,导致资源不够丰富、视野狭窄、效能偏低;(4)运行不畅。传统课堂教学就组织管理考核而言,单纯易管,不费周章,而实践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校外资源的利用,涉及信息联络、组织协调、交通安全、现场管理、成果总结交流和突发事件处置等众多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有课时计量、管理部门核算、实践资源所有者的利益等机制问题,因而运行难度较大;(5)活动随意。“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随意,缺乏课程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实践活动间缺少纵向连续性和横向互补性”[2];(6)评价失据。如何评估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利用的成效,即对教与学两方面怎样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考核,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尚无条理清晰具体的质量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2 高职思政课实践资源拓展的原则和路径
针对上述教学实践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对实践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拓展,应根据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与高职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教学实践资源的正能量。因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还是创业基地或者其他实践资源,都应成为复合型、综合性的教育素材和培养平台。功能的综合性,即要使其发挥集聚、集成效应,而不是“单打一”式的课程某单元的教学活动;目标的综合性,即对学生的知识认知、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综合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习任务的完成;组织实施的综合性,即思政各门课程在挖掘和利用实践资源时应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组织有序,而非各行其事。
2)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究其本质在于使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更加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为高职生“社会人”的转型提供思想和能力基础。因而必然要求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内容实实在在、任务真真切切。任何花里胡哨、花拳绣腿或者哗众取宠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实效性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做“无用功”是不可取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无谓牺牲。
3)开放性原则。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不是封闭的,而应在开放中共享,在交流中共建,在合作中共赢。任何认为教学基地是自家“领地”的认知都是错误的。“根据实际,适当调整部分社会资源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等,使其德育功能基本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3]。应提倡跨校际合作、跨区域合作、跨系统合作、跨课程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多赢。
4)创新性原则。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应勇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教育方式的“忆苦思甜”、“报告会”、“心得交流”等可能会因为流于俗套而成效低下,因此必须考虑形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创新孕育活力,求变产生生机。网络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信息速递等优势,占领和构筑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平台。
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实际,即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用最直接、最现实、最实在、最感性的资源,丰富高职生的视野、心灵和思维方式,在“挫折”、“碰触”、“体味”中升华感情、成熟心智、掌握方法,从而使学生找到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钥匙。
具体地说:(1)要把传统资源和现代手段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珍惜传统资源,充分利用传统资源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要以具有时代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或表现手段,使传统资源焕发生命力,洋溢时代气息;(2)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资源。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网上“党校”等新平台以及ppt制作、微电影拍摄等新手段,使这些新资源能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我所用”;(3)要放大本地、本校区域文化的资源优势。区域文化活动(如南通的“濠滨夏夜”等)、文化名人(如南通的张謇、赵丹、范曾等)及凡人善举(如南通的道德楷模莫文隋、修车老人胡汉生、江海志愿者徐尔铸)等教育素材、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文博馆“非遗传习”)及学生身边可敬可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应该将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将人文环境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将区域文化优势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优势;(4)要建立健全教学实践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实践资源的“指挥棒”。对实践资源怎样利用、利用多少、成效如何、对此怎样考核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5)要创新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的体制机制。教学实践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素,也是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涉及教学质量管理、校企政社多个利益相关者以及交通、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创新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其中,建立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充分开发和建设好教学实践资源的重要因素[3]。
3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拓展的内容
事实证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资源不是利用的多了,而是利用率过低;不是拓展的多了,而是拓展力过小。理论上,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资源。但只有那些被纳入高职思政课的视野,具有高职思政课现实教育意义,并被用来为高职师生进行现场教学活动的资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资源。即使客观存在,本身亦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而且近在眼前,但未被发现和利用,没有形成现实的教育力、生产力,这样的资源充其量是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还不是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资源。因此,善于发现,积极规划,合理开拓,科学利用,统筹安排,就能使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拓展。所谓理念,这里指的是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挖掘和利用的价值认知。理念的拓展,这里指的是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更新与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师要从对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条件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是提升高职生社会生活素质、促进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的认识水平上,把自觉性建立在发挥实践资源认识社会的“材料库”、积累社会经验的“实训场”、把握人生真谛的“讲习所”作用的觉悟上,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的价值认知,升华对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思想感情,并且坚定意志,勇于行动。
2)机制的拓展。对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学实践资源利用效能的关键。必须建立和创新教学实践资源有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互相合作的内外部动力的源泉,如利益驱动、政策推动、社会心理及其成功需求的建立)、决策机制(合作方在项目选择、任务分担、利益分享、责任共负等方面权利和义务的运行)、选择机制(合作对象、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合作利益等方面的取舍设定)、投入机制(合作过程中人、财、物及其资讯的介入方式)、利益分配机制(合作成员物质、精神财富分享的方法)、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成果成绩的鉴定、创新程度及其影响力等价值评估的办法和程序)等,这些机制的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挖掘和利用及高效运作的“保全”装置和畅行通道。
3)范围的拓展。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范围较小,大多集中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方面。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必须对应所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全覆盖”,实施全方位的社会生活素质的培养。拓展的范围包括:(1)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过去只是专业技术课利用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实训或顶岗实习。其实对于思政课而言,它是对学生进行市场经济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创新教育、法纪教育的最佳场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服从意识和纪律观念;(2)产业园和创业园。可以使学生感知理念创新、技术革新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创优教育;(3)政府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代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民主政治和协商民主的特色和意义,体会勤政为民的宗旨所在;(4)街道社区、乡村、军营等。让学生亲身了解基层民众的所思所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5)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所在;(6)福利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激发他们的体恤悲悯之心;(7)群众文化艺术馆。让学生在雅俗共赏的审美活动中实现艺术思想学习、人格情操陶冶、艺术技能和幸福指数提升的发展目标;(8)特殊人群。让学生走进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服刑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中,感知他们的疾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使命感;(9)网络。信息时代下,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样是高职生生活的小天地。在网络泥沙俱下的情形下,思政课不应对此回避,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应积极主动地开发网络资源“为我所用”,做到引导有方、把握得当,使其成为教会学生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新工具”、教给学生科学认识人生与社会的“新窗口”、使学生掌握宣传正能量的“新手法”,从而让网络成为学生心智锻炼和成长的又一资源。
4)能力功效的拓展。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资源的利用,不应被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成为“第二、三课堂”,不应只是活跃教学气氛的手段,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使学生增加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机会。在学生能力的锻炼方面,既要着力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又要注意培养鉴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还要善于培养抗压耐挫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更要在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在實践资源利用的功效方面,既要注重德育功效,还要注重心理适应、心态调和、心境提升方面的效能,更要注重发挥其“溢出效应”,使教学实践资源多功能化。
4 结束语
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拓展与利用,说到底是为了提高其素质教育的承载力。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的教育效能,并且将此作为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战略、主动脉、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旋律,否则,思政课教学依然会回到“空对空”的旧时代而使学生昏昏然。
参考文献
[1]黄涣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97-99.
[2]汪洪,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J].化工高等教育,2008,(6):80-81.
[3]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8,(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