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明确的指向
2013-04-29袁彦
袁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内容。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极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的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情感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流畅清晰的表达,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清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向不明确,表达不严谨,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目标教学之外,这些问题制约着课堂教学,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
本学期我听了几节研讨课、比赛课,对此深有感触。
林老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一环节中,教师先是让学生比较题目换成《物候现象》好不好,由此学生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接着集体朗读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之后这样布置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圈画出来,并说出理由。几分钟过去后,提问学生。第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圈画了“周而复始”一词,这个成语用得好,写出了一年四季不断的反复。第二个学生回答:我圈画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两个成语用得好,对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说明了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学生的回答无可厚非,但显而易见,这样的回答完全没有符合老师的要求,学生也没有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教师的引导指向不明。假若教师在比较题目后这样引导学生:这篇课文不但题目生动,整篇课文的语言都很生动,尤其是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圈画出你认为最生动的词或句,并加以仔细品味。相信几分钟后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令人满意,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陈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导入新课后,检查预习:①检查学生积累了哪些词语;②齐读字词。然后布置学生合作交流:如果现在让你们来表演《皇帝的新装》,你最想演的是哪个角色呢?请小组交流你想演的角色,怎样演才更成功?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议论起来,在一旁观摩的老师觉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好像也很主动去学。至于学生讨论些什么,我们听不清楚,只见学生完全置课本于一边,有说有笑地在讨论。几分钟过去了,只听陈老师说:刚才同学们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老师不是让你们说为什么要演这个角色,而是要你们找出你想演的角色的台词,揣摩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等,看看如何把这个角色表演好。这时学生才纷纷翻书,深入文本。其实,并非学生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而是老师教学语言指向不明。
张老师和吴老师在上研讨课《那树》时,教学环节都是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感悟拓展。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先给出情感、遭遇、写作顺序、价值、层次结构、写作手法、主旨、经历、品质等十几个角度,让学生阅读文本,至少从两个角度思考作批注。几分钟后提问几个学生,学生们都是找一些句子来品析修辞及蕴含的感情,未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张老师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树的经历和作者的感情。几分钟后,提问的几个学生都能整体感知了课文。不言而喻,两节课都要求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但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每一节课教师不但要明确教什么,还要明确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明确目标的指向,否则学生的学就无所适从,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