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探究
2013-04-29王秉辉
王秉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重新架构教学设计模式。目前,教师的备课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缺乏备课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意识,教学时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不能与时俱进,想当然教学,不能有效地践行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难以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特色。为了改变现状,我县尝试了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究。
一、课题实验构想
本课题实验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案教学为抓手,融合宁晋县基层学校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工协作备课的方式,完成繁重的备课任务,达到创新教学设计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为保证课题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组将精心筛选教研整体水平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做出一套完整的学案资料;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第二年做好学案的反思完善工作,使学案教学模式趋于成熟;第三年争取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验过程的做法与控制
1.构建学案教学设计思路
经过反复学习研讨,我们构建了“1234”学案教学设计思路。“1”即一个对接,课标与课堂教学对接,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必须在研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2”即两个体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3”即三个倡导,倡导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教学预设留白,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即四个板块: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鼓励质疑,能力迁移→练习巩固,全面提升。
2.建立教案编写与使用制度
为保证学案编写的质量,我们成立学案编写领导小组。将学案编写的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学校,建议采用周备课方式,要求备课组分工协作提前一周备课,学校统筹安排半天的时间对已备好的学案展开研讨,形成通案,教师上课前对通案进行二次加工,突出个性化。同时,要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针对学案设计、学生反馈等做好教学反思,为下一轮学案的修改完善积累素材。
为保障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加大过程性指导力度,及时纠正教师在学案编写及使用中的问题,课题组定期深入实验学校参加学案研讨活动,采用推门听课的形式观察教师的学案使用情况。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学案作为教案的代替品,当堂下发后,未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便照搬学案讲授。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学案使用原则:①下发学案后,必须留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②授课前,教师必须批阅学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完善教师备课评价机制
为解除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与教师的担忧,教育局研究决定,取消参研学校及教师的教案检查,试行“两结合两检查”的教师备课评价机制。
“两结合两检查”,即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授课效果与教学反思并检查。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分数权重均为50%。学校评价方式为检查教师授课效果及教学反思,具体为:学校成立以正职校长为首的评价小组,每学期听教师1节公开课、2节推门课,量化打分,权重为70%;学期末随机抽取两篇学案的教学反思,评阅打分,权重为30%;两者相加即为学校评价得分。学生评价即学生依据教师平时的授课效果打分,采取等级制(优秀、合格、不合格),按优秀率×100计分。
新的教师备课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兼顾终结性评价,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更趋于合理化,避免了以检查教案评价教师备课效果的低效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校教研氛围浓起来了
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基层学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校本教研从做样子、走形式转向了重内容、看实效,形成了校长、教师齐心协力抓教学、搞教研的喜人局面。
2.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了
“1234”学案教学依据新课改理念建构,凸显了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放性(有可供学生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案教学的实验打破了单一而沉闷的灌输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开放式课堂教学逐渐遍布我县各个学校。
3.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
教师吃透了课标,转变了理念;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反思意识;备课负担减轻,广泛涉猎知识。
我县教师逐渐由“传授型”、“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