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分析研究
2013-04-29唐若茹
唐若茹
摘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调整就业指导方针和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是高职院校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东盟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整合校内、校外课程、师资、教学资源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成功改革,寻找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社会的途径,为高职高专院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开拓职业院校的发展新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东盟
中图分类号:C71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1-02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区高职生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就业机遇
1.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广西做为中国进入东盟的门户,占据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构建中国——东盟这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历史进程中,将获得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计算机行业、电子信息等第三产业的诸多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很大,这将给广大高职院校学子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
众所周知,教育受到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产业结构必将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东盟经济较快复苏,资金输出将不断增多,新加坡以至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可能出现产业加快升级,将会引起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发展,促进资金和技术较大量的输出,这必将为我国更多地引进东南亚资金和技术提供新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手握培育各类技术人才的教育资源,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适应东盟建设需要,打造过硬的技术人才办学品牌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目标。
3、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
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召开,影响深远,其必然会催生并促进广西的会展业、旅游、交通、通讯、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经济迅速增长,新办企业增多,有很多岗位可以就业,各地各行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优惠条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这种日益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必然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区高职生就业的挑战
1、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现实变化
广西与东盟大多数成员国处于较为相近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将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到就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淘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行业间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破产、工人下岗,对相关专业的高职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出现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待业的现象。
2、人才市场的开放,人才竞争更为激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投入用人单位,在数量上,已经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必将转到人才结构和层次上。据我区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标准不仅仅停留上专业知识、技术过硬上,还在职业道德、为人处事、心理素质、观察市场、开拓进取等方面素质十分重视。电就是说,用人单位不仅挑选学校和学历层次,用人单位还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争抢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键环节还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总体上讲。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理念与现实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部分院校片面的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只重视就业问题,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反而适得其反,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缺乏职业教育这个前提,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就容易在就业过程中好高鹜远不切实际或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很难顺利地就业,即使是现在就业,今后还会面临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上。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校应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认识。把它作为学校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其他部门也应明确职责,协助和配合就业指导办开展工作。
(二)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针对性
目前,许多人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只应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其实,这不仅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本身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宗旨都没有弄清楚。事实上,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在学生毕业前才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已显得“为时晚矣”。因此,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把它纳入学校几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在人员安排、课程设置、课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证。
(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并在招生就业部门或者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它们在为毕业生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沟通学校与人才市场联系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各种心理测量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欠缺,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因为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因此在授课上也比较机械,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任课老师的配备上缺乏专业性,课程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职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而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社会参与性,本身的素质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渠道不畅通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学生就业部门,但积极主动与社会上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仍不到位。
据统计结果显示,42.5%的学生将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职业指导分别列为获取职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说明,当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择业观方面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社会宣传媒介对于某些行业的舆论引导,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实惠”而“热门”的职业或专业,如合资企业、金融专业、律师、医生、商业服务等,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选择目标,不能恰当地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这是现在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东盟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对策
(一)建立高校就业指导系统思想
高校要把职业指导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跳出单纯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局限,从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把职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与规划,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主要环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十分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并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和开拓实践领域。
(二)深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整合校外、校内就业指导课程资源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也并非是千篇一律,不同类型的高校针对自身的特点应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职业指导机制。在每所学校内部,学校的职业指导切忌不要步入职业指导的目标定位的单一性、职业指导的暂时性和职业指导的个别性,而应该确立高校职业指导的递进式目标,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职业指导内容,使职业指导更具针对陛和实效J生。
(三)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配置已由原来政府完全决定的计划模式,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必然要面临从学校踏入社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职业的人生大转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讲,越早接受职业指导,就越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各高校应把职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以服务东盟为目标,培养适合东盟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人才也存在不同地区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差异,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必须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管理。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保证急需人才的行业和地区及国有大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但国家的目标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较大反差,国家整体利益与毕业生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