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
2013-04-29吴宁乐胡艳兰
吴宁乐 胡艳兰
【摘 要】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特别是90后学生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力,这对高职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任务和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有其利弊,应该化弊为利,争取做到高职辅导员规范地从事心理咨询。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心理咨询 现状 对策
一、目前高职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心理问题,已不仅仅是靠以往的“谈心教育”所能解决,必须要有专业的咨询及治疗——这是由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定的。
随着90后学生走进校园,逐渐成为高职的主力军,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想独立”的特质就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调查中发现,90后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失调、人际沟通不良、交际冲突、交往恐怖等。此外,网络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一些90后学生自我封闭,借助于网络与陌生人交往而不敢在现实中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此外,一些90后高职学生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敏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自信心不强,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妒忌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
久而久之,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等也就相应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心理咨询介入,情况严重的,还需要转诊。心理咨询是矫治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非常强调工作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不是普通教师能胜任的,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友、身心发育、健康、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与困惑。
(二)当前高职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利弊。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需要持证上岗。但是,目前高职各院系的现状是,兼职的心理辅导员基本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具有心理学背景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只占全体辅导员的15%左右。大多数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同时,往往会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是十分不利的。
早在1995年,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关系。总体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有以下优越性:比如熟悉学生生活,有从事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责任心强等。但这也存在着弊端:首先,做心理咨询工作时,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的束缚,主观性太强。其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比如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不注重双方的平等关系;容易说教,而不是倾听;容易以社会通行的标准为价值导向,而非淡化价值判断;容易强调社会利益,而忽视对来访者的利益维护。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员之间会产生角色冲突。例如价值判断要求冲突、工作立足点的冲突,以及保密性要求的冲突等。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分别针对高职学生及辅导员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较能接受辅导员给自己做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是对于辅导员是否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的资质比较介意;辅导员们亦认为从本身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来看,更具备与学生之间开诚布公、使学生敞开心扉的能力,但对于如何驾驭自己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把握不大。
二、今后对策
面对以上现状,怎么做才能化弊为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继续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只有学校重视了,防止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才有了保障。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开设心理知识选修课等。同时可以聘请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教育。
另外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比如对每届新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可用的量表例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表(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测评量表。通过普查,对高危学生进行干预,将心理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二)高职辅导员必须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做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必须持证上岗。
高职辅导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需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科学、规范地进行咨询。
同时,可以考虑改变心理咨询中咨询员一方被动的局面,主动关怀学生。一般的心理咨询模式,都是咨询员等待学生来主动咨询,但是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偏见,这会阻止他们前来咨询,而使咨询工作显得被动。辅导员及学校可以通过宣传让大家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件正常、正当的事情。
(三)考虑心理辅导员职业化途径。
比如可以健全专业培训、激励制度,使得心理辅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
(四)各方协助,配备相应的经费及制度支持。
如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各方的配合与支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理想目标。这需要有制度的完善、经费的支持等。
(五)与本科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本科院校在心理咨询方面起步比高职院校早,体制也相对较完善。一般在一个城市或地区,高职与本科交错分布,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相关资源。例如可以某一所本科院校为中心,建立某地区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一个片区的学生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发展与成长,也有利于促进片区的学生心理健康。
(六)借鉴国外辅导员制度有利的一面,为我所用。
国外的高校也有辅导员制度(school counselor),在国外大学,只有专业化的学生工作者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例如美国A&M大学的咨询中心有42人,队伍庞大,且其中医师和专业咨询人员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可以提供包括个人心理咨询、职业取向咨询、学习技能咨询、危机事件介入咨询、精神病症诊断及治疗在内的各类服务。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养,以及地位和制度保证上,给予相应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上海高教研究,1995(4)
[2]崔景贵.90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3]文晓灵.从中美比较看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比较研究教育,2005(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当前高职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的现状及今后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SJB88012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